「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徒 4:12)既是初代教會信仰的核心告白,也成為今日基督教與多元宗教世界對話時最敏感的一句話。要理解這句話是否「排他(exclusive)」、以及基督信仰如何在多元世界中對話,我們需要從三個層次來看: 經文脈絡(歷史與神學)、基督論的唯一性意義、以及信仰對話的神學實踐。
一、經文脈絡:彼得的宣告是誰對誰說的?
徒 4:12「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說話的情境
- 背景:彼得、約翰醫治瘸子,被宗教領袖審問(4:1–7)。
- 問題:他們「憑甚麼權柄、奉誰的名」行事。
- 彼得回答:「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4:10)。
- 接著宣告:「除祂以外,別無拯救。」
換句話說:這句話不是針對哲學性的宗教討論,而是針對拒絕耶穌的猶太宗教權威所作的信仰見證。它是宣告式的見證,不是排斥式的攻擊。
二、「除祂以外別無拯救」的信仰意義
「排他」的真義:不是驕傲,而是對真理的忠誠
這句話的核心不是「我們對、別人錯」,而是:「唯有耶穌是那位真正帶來救恩的主。」這是基督論(Christology)的中心:拯救不在人間的宗教制度、功德或哲學智慧,而在那位被神所立、為人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4:10–11)。
「排他」的不是態度,而是對神恩典之道的唯一性承認。這不是出於傲慢,而是出於敬畏與感恩。正如 C.S. Lewis 所說:「如果耶穌所說的不是真的,那祂不是瘋子就是騙子;若祂是真的,那祂就是唯一的主。」
聖經的「唯一性」是救恩的恩典,而非文化的壟斷
- 聖經並沒有說:「只有信基督教宗教的人才被神愛。」
- 而是說:「神在耶穌基督裡顯明了祂的救恩——祂願意萬人得救。」(提前2:4)
- 因此,「除祂以外,別無拯救」指的是: 上帝的救恩唯在基督裡實現,不在其他途徑中。
這是神的作為,不是人的壟斷。
三、在多元主義世界中,基督徒如何對話?
認清「真理唯一」與「人有限」的區別
- 「基督是唯一的救主」:這是信仰告白。「只有我們懂得全部真理」:這是人類傲慢。
- 基督徒的使命不是壟斷真理,而是見證恩典。真理是神的;我們是見證人,不是裁判員。
聖經式的對話態度:真誠與謙卑並行
- 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對話(約4)→ 他沒有否認她的信仰背景,但引導她進入「敬拜父的真理」。
- 保羅在雅典(徒17)→ 他尊重希臘哲人的信仰追尋,引用他們的詩,然後指出「那位你們未認識的神」。
→ 聖經中的對話方式不是相對主義,而是見證式對話(dialogue of witness)。我們尊重他人尋求的真誠,同時忠於自己所信的真理。
三種基督教對其他宗教的神學立場(簡表)
| 立場 | 特徵 | 神學代表 | 對話姿態 |
|---|---|---|---|
| 排他主義 (Exclusivism) | 唯有明信耶穌者得救 |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 強調啟示的唯一性,見證式宣講 |
| 包容主義 (Inclusivism) | 唯基督得救,但救恩可臨及未知者 | 卡爾·拉納 (Karl Rahner):「匿名基督徒」 | 尊重普世恩典,承認神在萬民中作工 |
| 多元主義 (Pluralism) | 多條宗教道路皆可通向神 | 約翰·希克 (John Hick) | 提倡宗教平等,弱化基督中心性 |
多數主流教會(尤其改革宗與天主教近代神學)傾向「包容主義」——承認唯獨基督救恩,但神的恩典可能以我們不知的方式臨及未信者。
宣講中的平衡:真理不妥協,愛心不缺席
保羅在《以弗所書》4:15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
這是基督徒在多元世界的關鍵平衡:若只有「誠實」沒有「愛」,真理會變成武器;若只有「愛」沒有「誠實」,信仰會變成模糊。真正的宣教精神是:「我堅信只有基督能救我,但我也願以謙卑的愛,聆聽你如何尋找真理。」
四、神學總結:從「排他」到「邀請」
| 層面 | 人的視角 | 神的視角 |
|---|---|---|
| 「除祂以外,別無拯救」 | 聽起來像排他 | 實際上是邀請——「凡呼求主名的,就必得救」 |
| 福音宣講 | 宣告唯一道路 | 宣揚普世恩典 |
| 與宗教對話 | 尊重尋道者 | 指向真道的源頭 |
唯一的真理,不是為了關門,而是為了開門——唯有確信基督的唯一,才能誠懇地邀請他人共享這恩典。
結語: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不是排他性的口號,而是救恩的邀請:上帝親自為人開了一條唯一的活路。在多元的世界中,基督徒不該高舉排他,而該謙卑地活出包容恩典、誠實見證的信仰。
是否希望我幫你整理這份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