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初期教會發展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緊張,尤其在徒6:1–7那段提到「說希臘話的猶太人」(οἱ Ἑλληνισταί, hoi Hellēnistai)與「希伯來人」(οἱ Ἑβραῖοι, hoi Hebraioi)之間的衝突。
這段衝突表面上是「分食的問題」,但實際上反映了文化、語言、宗教習慣與社會地位的深層矛盾。
讓我們從三個層面看清楚這兩群體的差異與神學意義: 一、歷史與社會背景 二、徒6章的衝突本質 三、神學與教會的啟示
一、歷史與社會背景:誰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
猶太散居的歷史背景(Diaspora)
- 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被擄後,許多猶太人分散到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與希臘世界。
- 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的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 約前330–前63年),
猶太人生活在希臘文化主導的社會中。 - 這些散居的猶太人(Hellenistic Jews)在語言上以**希臘文(Koine Greek)**為主,
在文化上更受希臘哲學與城市生活的影響。
而「本地的希伯來人」是誰?
- 指居住在巴勒斯坦(尤其是耶路撒冷、猶太地)境內、
以亞蘭文或希伯來文為母語的猶太人。 - 他們保守、嚴守摩西律法、聖殿敬拜與傳統禮儀。
- 他們以耶路撒冷為信仰中心,對散居者有時帶著宗教優越感。
兩群體的差異(比較表)
| 面向 | 希臘化的猶太人 (Hellenistic Jews) | 希伯來的猶太人 (Hebraic Jews) |
|---|---|---|
| 語言 | 希臘文 | 亞蘭文/希伯來文 |
| 居住地 | 散居各地(特別是希臘、亞歷山大、小亞細亞) | 巴勒斯坦地區 |
| 文化背景 | 受希臘哲學與羅馬公民制度影響 | 保守猶太傳統 |
| 信仰實踐 | 在會堂(synagogue)中敬拜,使用七十士譯本 | 強調聖殿崇拜、摩西律法 |
| 身份認同 | 猶太人+希臘文化公民 | 猶太民族主義者 |
| 代表人物(在聖經中) | 司提反、腓利(徒6–8章) | 彼得、雅各、約翰 |
二、徒6:1–7 的矛盾本質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6:1)這是教會史上第一次內部衝突。其根本不只是「飯菜分配不均」,而是文化與語言差異造成的信任危機。
問題的表面:食物分配不公
- 初期教會實行共有制,供給窮人(徒2:44–45;4:34–35)。
- 在分配過程中,「說希臘話的寡婦」被忽略。
- 可能因她們語言不通、或因耶路撒冷信徒的民族偏見所致。
問題的核心:文化隔閡與社群邊界
- 希臘化猶太人多是從外地回耶路撒冷定居的移民,社會關係薄弱。他們使用七十士譯本(LXX),在禮儀上與本地人有差異。教會原本以耶路撒冷猶太人為主,如今因福音迅速擴張,出現文化張力。這是第一個「多元文化教會」的挑戰。教會若不正視,福音的合一就可能破裂。
使徒的智慧回應
使徒們採取兩項關鍵行動:
| 行動 | 經文 | 意義 |
|---|---|---|
| 1. 認清職責分工 | 「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是不合宜的。」(6:2) | 教會的使命是以神的道為中心,同時建立實際服事的團隊。 |
| 2. 設立七執事(deacons) | 「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滿有聖靈和智慧的人。」(6:3) | 以「具希臘名字」的人(司提反、腓利等)擔任,象徵教會接納希臘化信徒。 |
結果:「神的道興旺起來,門徒數目加增。」(6:7) 意味著教會藉此衝突進入制度化與多元合一的新階段。
三、神學與教會的意義
教會的「合一」不是文化的單一,而是福音的共同中心
這次矛盾讓教會學會:合一不是壓制差異,而是在福音裡共融多元。希臘化猶太人與希伯來猶太人信的是同一位主,
但表達方式、語言、習慣不同。教會若要成為「萬民的教會」,就要從這次經驗中學會多元中的合一(unity in diversity)。
聖靈使教會跨越文化界線
路加透過這段事件鋪陳整卷《使徒行傳》的進展:
| 事件 | 結果 | 神學意義 |
|---|---|---|
| 徒6章:希臘化猶太人被納入服事 | 教會多元化 | 福音跨文化的起點 |
| 徒7章:司提反殉道 | 福音被逼迫、向外擴散 | 為撒馬利亞與外邦傳福音鋪路 |
| 徒8章:腓利到撒馬利亞 | 福音跨越猶太疆界 | 預示「直到地極」的宣教 |
可見神藉文化衝突推動宣教進程。所謂的「危機」,其實是「轉機」。
教會領導的模式:屬靈與行政並重
徒6章是教會職分制度(執事制)的起點。使徒負責「道」與「禱告」;執事負責「飯食」與「實務」。這反映教會治理的平衡原則:聖靈的工作不排斥組織秩序;屬靈恩賜需要結合智慧與公義的實踐。
福音的普世性:打破民族與語言的藩籬
- 初期教會若仍停留在猶太文化框架,福音無法走向外邦。
- 徒6的衝突實際上為徒8、徒10章(哥尼流事件)預備了神學基礎。
路加藉此讓讀者明白:福音不是猶太文化的延伸,而是神在基督裡對萬民的邀請。
四、屬靈與當代反思
| 類別 | 反思 | 應用 |
|---|---|---|
| 文化差異 | 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會帶來張力 | 以愛心與謙卑學習聆聽、彼此尊重 |
| 教會制度 | 有效的服事需建立有秩序的管理 | 建立合神心意的領導團隊 |
| 合一見證 | 教會的合一比效率更重要 | 不同恩賜與文化共榮,成為世人的見證 |
| 宣教視野 | 教會的衝突常是神推動福音的工具 | 學習在「衝突中成長」而非分裂 |
總結:
「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與「本地希伯來人」的矛盾,不是教會失敗的記號,而是福音跨越文化的起點。這事件顯明:教會合一需要謙卑與制度;聖靈的工作不怕多元;神能用文化衝突推動祂的國度。 合一,不是相同,而是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