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傳道的循環模式(Pauline Missionary Pattern)」確實是《使徒行傳》裡反覆出現的一種敘事結構,
而這模式也在保羅書信的回顧中得到印證。
一、先說明這個「保羅傳道循環模式」的基本結構
這是路加在《使徒行傳》中刻意鋪排的宣教敘事模板,通常包含六個步驟:
| 階段 | 內容 |
|---|---|
| ① 進入一城 | 保羅首先進入猶太人會堂(因為福音先給猶太人,再及外邦人;羅1:16) |
| ② 宣講信息 | 宣講耶穌是彌賽亞,應驗舊約預言 |
| ③ 外邦人信主 | 許多敬畏神的外邦人接受信息 |
| ④ 猶太人嫉妒反對 | 猶太領袖或群眾挑起爭論、誣告或逼迫 |
| ⑤ 保羅轉向外邦人 | 「我們要轉向外邦人去」(徒13:46 等) |
| ⑥ 被迫離開/逃亡 | 保羅被逼迫、石打、趕出城;但福音繼續擴散 |
這樣的模式顯出路加的神學重點:神的救恩先臨到猶太人,但因他們拒絕而向外邦人開放。福音在逼迫中前行。
二、這個模式在《使徒行傳》中出現的主要案例(共約七次明顯循環)
| 序號 | 城市/地點 | 經文範圍 | 模式特徵 | 結果 |
|---|---|---|---|---|
| 安提阿(Pisidian Antioch) | 徒13:14–52 | 進入會堂講道 → 外邦人信主 → 猶太人嫉妒 → 趕逐 → 保羅轉向外邦人 | 「神的道傳遍了那一帶地方」(13:49) | |
| 以哥念(Iconium) | 徒14:1–7 | 猶太人會堂講道 → 多人信主 → 猶太人挑撥 → 圖謀害他 → 逃往呂高尼 | 「他們逃往呂高尼的路司得、特庇」(14:6) | |
| 路司得(Lystra) | 徒14:8–20 | 醫治瘸子 → 被當神 → 猶太人從安提阿、以哥念來煽動 → 石打保羅 → 他起來又進城 | 苦難中見證堅定信心(14:22) | |
| 腓立比(Philippi) | 徒16:12–40 | 傳道於外邦婦女(呂底亞信主) → 被控告、下獄 → 神蹟釋放 → 獄卒信主 | 教會誕生於逼迫中 | |
| 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 | 徒17:1–9 | 會堂講道三安息日 → 有人信主 → 猶太人嫉妒、煽動暴民 → 夜間逃往庇哩亞 | 逼迫帶來更廣的福音傳播 | |
| 庇哩亞(Berea) | 徒17:10–15 | 猶太人更開明 → 查考聖經 → 許多人信 → 從帖撒羅尼迦來的猶太人再度攪擾 → 保羅離開 | 福音繼續往雅典前進 | |
| 哥林多(Corinth) | 徒18:1–17 | 在會堂講道 → 猶太人反對 → 保羅宣告「我往外邦人那裡去!」 → 外邦人信主 → 猶太人控告他 | 主向保羅顯現:「不要怕,繼續講」 |
在這七個城市中,路加幾乎以「相同模板」重複展開宣教事件,形成敘事節奏。
三、這個循環在《保羅書信》中的印證
雖然保羅書信不是敘事體,但他多次提及這種「經常的遭遇」:
| 書信 | 經文 | 對應敘事 | 說明 |
|---|---|---|---|
| 帖前2:2 |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受苦被辱,仍放膽在神裡面講神的福音給你們聽。」 | 徒16:22–40 | 腓立比被下獄 → 放膽傳福音 |
| 帖前2:14–16 | 「猶太人殺了主耶穌和眾先知……禁止我們傳道給外邦人。」 | 徒13–17 多次 | 猶太人逼迫福音向外邦人 |
| 林後11:24–26 | 「被猶太人鞭打五次、被石打一次……」 | 徒14:19 等 | 說明使徒行傳模式反覆發生 |
| 加4:29 | 「那按血氣生的,逼迫那按聖靈生的。」 | 整體宣教經歷 | 成為神學性的總結:猶太傳統逼迫恩典福音 |
| 徒13:46 / 羅11:11 | 「我們要轉向外邦人」 / 「他們的過失,使救恩臨到外邦人」 | —— | 書信神學上呼應使徒行傳的敘事結構 |
因此,《使徒行傳》中的「宣教循環」與保羅書信中的自我回顧彼此印證。路加用敘事寫歷史;保羅用書信詮釋神學。
四、神學與敘事的意義:這個「循環」不是偶然,而是啟示
福音的路線圖:
從猶太 → 外邦 → 直到地極(徒1:8)路加藉保羅的經歷展示這路線如何具體實現。猶太人的拒絕成為福音跨越族界的契機。(參羅11:11「他們的過失成為外邦人的救恩」)
苦難中的興旺
每一次逼迫,都帶來「神的道興旺」的敘事結尾(徒6:7;12:24;19:20)。→ 這是路加的神學節奏:福音在衝突中前進;神的國在苦難中擴張。
保羅作為「受苦的僕人」預表基督
他的宣教循環與耶穌的受難模式平行:被拒絕、被迫害、被交出、受審判,卻藉此使救恩臨到萬民。路加讓讀者看見:教會的宣教歷程是基督受苦的延伸。
五、結論:出現的次數與神學意涵總表
| 面向 | 數據 |
|---|---|
| 明顯出現的循環事件 | 約 七次(徒13–18章) |
| 書信中呼應或印證的地方 | 至少 五處(帖前、林後、加拉太、羅馬、腓立比) |
| 神學主題 | ① 福音從猶太人轉向外邦人;② 苦難成為宣教推力;③ 聖靈主導福音歷程;④ 神的救恩超越民族疆界。 |
總結一句話:
保羅的宣教循環模式(猶太人拒絕 → 外邦人信主 → 逼迫 → 福音擴散)在《使徒行傳》中出現約七次,在保羅書信中則以神學回顧的方式出現多次。這不是歷史巧合,而是路加刻意描繪的「福音進展公式」: 「神的道不被捆綁,反而因逼迫而興旺。」(徒12:24;提後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