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為恥」確實是《提摩太後書》第一章的中心主題之一。它不只是保羅的個人勸勉,更是他對提摩太(也對後世教會)所留下的屬靈遺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來理解為什麼保羅在這封「遺書」中不斷重複「不以為恥」。
一、歷史背景:在羞辱文化中「為主受辱」
保羅寫《提摩太後書》時已經在羅馬的監牢裡,等待可能的處決(提後4:6:「我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
在羅馬社會,「被囚」、「被鏈鎖」意味著羞辱與失敗。
在榮辱(honor–shame)文化中,一個公開被囚禁的人是「被神拋棄的」,他和他的朋友都會被社會輿論視為「可恥」。 所以當保羅說「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1:8),那是一個反文化的宣告。他不是否認羞辱,而是重新定義:「為基督受苦,不是恥辱,而是榮耀。」(參羅5:3、腓1:29)
當時很多信徒強烈感受到,信耶穌去教會是十分羞恥的事情。這也難怪,從人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確有很多事情帶來羞恥感。首先,他們跟隨的是一個失敗的先知,被自己的同胞拒絕,門徒都只是漁民,最後耶穌被政府定為罪犯,判以最羞恥的刑罰,在眾目睽睽之下,全身裸露地掛在刑具上。
其次,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希臘文化自視甚高,自覺擁有最「高級」的哲學,什麼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等。對於希臘的哲學家來說,基督教宣傳一個釘十字架的基督,已經死了的人居然是上帝,不單單是荒謬,更是一種迷信,一種「低等」的宗教,一種愚拙 (林前一23)。
最後,創辦多間教會的所謂「使徒」保羅,一生被猶太人敵視唾棄,現在被羅馬政府囚禁,眾叛親離,孤獨地等待死刑。這樣的一個基督教,表面上的確叫信徒產生強烈的羞恥感,簡直無地自容。
二、文本結構:三重「不以為恥」的對比意義
在提後1章,「羞恥/不以為恥」的重複出現形成一個對比結構:
| 經節 | 對象 | 含義 |
|---|---|---|
| 1:8 | 提摩太 | 勉勵:不要以主的見證、保羅的囚禁為恥 |
| 1:12 | 保羅自己 | 見證:我不以受苦為恥,因我知道所信的是誰 |
| 1:16 | 阿尼色弗 | 榜樣:他不以保羅的鎖鏈為恥,反倒殷勤尋找他 |
這三段構成了一個「信心的傳承鏈」:保羅 → 提摩太 → 阿尼色弗。不以為恥的勇氣,從保羅傳給提摩太,再在教會中見證出來。這正呼應保羅在第6節說的:「要如火挑旺上帝所賜的恩賜。」
那個「火」的表現就是:不以福音為恥(1:8)、不以受苦為恥(1:12)、不以服事被囚者為恥(1:16)。
三、神學意涵:從「羞恥」到「榮耀」的福音翻轉
在猶太與羅馬世界裡,「被釘十字架」是最羞辱的刑罰。但保羅說:「我們所傳的基督釘十字架……是上帝的大能。」(林前1:23–24)—— 這是整個福音的顛覆性核心。
因此,《提摩太後書》的「不以為恥」不只是個人情緒,而是基督論的宣告:基督的十字架使「羞辱」成為「榮耀」。
信徒若與基督一同受苦,就必與祂一同得榮耀(提後2:11–12)。所以保羅的意思是:「世人以十字架為恥,我卻以十字架為榮。」「世人以囚鎖為辱,我卻以這鐵鏈為冠冕。」
四、牧養意涵:為下一代門徒建立勇氣的信仰
保羅知道自己即將離世(4:6–8),而提摩太年輕、溫柔、性情敏銳,容易被逼迫環境影響。因此保羅在這封「遺書」中不斷重複「不以為恥」,是為了在他心中植入一個永不熄滅的信念:「提摩太,不要被世界的價值觀定義你;上帝的僕人不以受苦為恥,反以持守真道為榮。」
阿尼色弗的例子(1:16–18)成為具體的見證:他不以保羅的鎖鏈為恥,反倒「殷勤尋找他」。
這表明信徒群體中的「忠誠與勇氣」是福音傳承的根基。
五、靈修應用:屬靈的榮辱轉化
今天的信徒也面對「羞恥文化」,只是形式不同──在學校、職場、社群媒體上,信仰常被邊緣化、被嘲諷。提後1章提醒我們: 福音的道路不是避免羞恥,而是將羞恥轉化為榮耀。 信徒的尊榮不在於地上的地位,而在於忠於主的見證。 「不以為恥」不是情感的麻木,而是靈裡的確信:「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1:12)。
結語
保羅在這封遺書中不斷說「不以為恥」,是要將「福音榮耀的價值觀」深深刻在提摩太心中。因為唯有當福音的僕人願意以十字架為榮,教會的見證才能在逼迫與羞辱中被保守、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