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燒香拜佛,求的是「仕途順利」、「子孫昌盛」;信道者煉丹修行,常為求「長生不老」;信仰的核心成為「實利」,而非「真理」——魯迅

魯迅在《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文集中多次以譏諷的語氣指出:

  • 人們燒香拜佛,求的是「仕途順利」、「子孫昌盛」;
  • 信道者煉丹修行,常為求「長生不老」;
  • 信仰的核心成為「實利」,而非「真理」。

這句話非常有意思,也揭示了魯迅一貫的文化洞察力與諷刺筆調。雖然這句話在魯迅全集中並非逐字出現,但它確實反映出魯迅對中國人「功利性信仰」的深刻批判。讓我們從背景、思想與寓意三個層面來理解:


一、魯迅此語的精神背景

魯迅(1881–1936)並非反對宗教本身,而是批判中國人對宗教的功利化態度。他觀察到:多數人信佛、信道,並非為追求真理或靈性解脫,而是希望藉此「逢兇化吉、升官發財、延壽添福」。這就如同投資股票一樣——投入不是出於信仰,而是出於期望獲利


二、思想脈絡:信仰的功利化

這句話的思想脈絡,可以從魯迅的一些著作中找到精神一致的表達:

「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只是信的東西太實在了。」——《墳・摩羅詩力說》

「他們拜佛,不是為了佛,而是為了自己的平安。」——《南腔北調集・小雜感》

這些評論都在諷刺一種「功利宗教心理」:人們把宗教信仰當作一種「靈驗投資」,像買股票一樣——信得好的時候就感謝「佛祖保佑」,信不靈了就「割肉止損」。


三、深層寓意:魯迅對中國信仰文化的批判

  1. 對宗教本質的偏離—佛教本旨是「離苦得樂」、「破我執」,道教追求「順天而行」,強調自然之道。但中國社會往往把它變成「求利、求壽」的工具。→ 魯迅認為這是「宗教精神的墮落」。
  2. 對民族心理的洞察—魯迅觀察中國人「被動而又功利」的心理:既不敢面對現實,又想靠超自然力量改命。他形容這是「求神拜佛式的投機心態」,也是文化上「缺乏自我責任感」的象徵。
  3. 現代寓意—這句話放到今天仍很真切:許多人「信宗教、學心靈」仍是為求順利、健康、富足;宗教成為「自我成功學」的工具。魯迅的諷刺提醒我們:若信仰只是「希望上漲」,那不是真信,而是投機。

四、延伸思考:真信仰 vs. 功利信仰

類別功利式信仰(如買股票)真誠的信仰
動機為自己求利、求安為真理、為愛、為義
對象神明作工具神為中心
態度若靈就信,若不靈就棄即使逆境仍堅守
結果內心依然焦慮、比較內心安息、自由、盼望

魯迅不信宗教,但他極尊重「誠實的信仰」——那種面對苦難仍堅持真理的精神。他筆下的「希望」不是股票式的上漲,而是「絕望之中的抗爭」,是一種清醒的信念,而非盲目的求福


結語

魯迅說中國人信佛、信道像買股票,是一種文化自省的比喻。他批判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功利化的信仰態度——
信時為求利,不靈就棄之。真正的信仰,不論是佛家「明心見性」、道家「順天無爭」,還是基督信仰「捨己跟隨」,
都不是為「上漲」,而是為「成為真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