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聖經神學、歷史神學與倫理神學交會的核心議題。「約書亞記的戰爭」與「十字軍東征」看似都以「神的名」行戰,
但在性質、目的、啟示時代與神學意義上,卻有根本性的不同。
讓我們從四個層面來分析這問題:
一、約書亞戰爭的聖經背景與神學意義
二、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動機與問題
三、為何兩者無法複製──神學與倫理上的根本差異
四、基督徒今日該如何理解「屬靈爭戰」的真義
一、約書亞記中「靠耶和華爭戰」的意義
神是戰爭的主角,不是人
在約書亞記中,「戰爭」不是以色列的民族擴張,而是神的審判行動。書5:13–15: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出現,表明戰爭屬於神。書6:2:「我已將耶利哥交在你手中。」→ 以色列不是「主動進攻者」,而是神手中的工具。
神是主體,人是執行者。
「迦南戰爭」是一次性、特定歷史事件
- 這場戰爭的目的不是「擴張帝國」,而是潔淨應許之地(申7:1–6)。
- 是「救贖歷史的過渡階段」——為了建立一個聖潔的約民,使救恩計畫得以展開。
- 戰爭的對象是特定民族(迦南七族),在神的長久忍耐之後(創15:16)。→ 因此它是「神的公義審判」,不是政治行動。
「聖戰」的真正主旨是「神的聖潔審判」
約書亞的戰爭稱為 ḥerem(希伯來文 חֵרֶם)──「滅絕、奉獻給神」。這表示:
- 他們不是為掠奪或榮耀,而是為執行神的審判。
- 所有戰果都「歸耶和華為聖」。
- 這是一次性、啟示性的「聖潔行動」,無法重演。
小結
約書亞的戰爭是一場「神為主體」的審判性戰爭,是救恩歷史中特殊的階段,為建立聖潔群體而行,而非人類模仿或重演的「宗教戰爭」。
二、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與動機
時代背景(西元1095–1291年)
- 起於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的呼召:解放聖地、保護朝聖者。
- 但逐漸演變為:政治權力競逐、土地擴張、經濟利益。
- 戰爭以「神的名」為名,卻充滿人類的貪婪與血腥。
教義錯置
- 將「基督的十字架」誤解為「軍旗下的征服」。
- 把「屬靈的爭戰」轉化為「物理的殺戮」。
- 把「約書亞的命令」應用於「新約時代」的民族與地理政治。
結果:宗教暴力與信仰扭曲
- 十字軍屠殺猶太人與東正教徒,違背基督「愛仇敵」的教訓。
- 最終,十字架被異化為權力與征服的象徵。
三、為什麼約書亞的戰爭不能被複製成「基督徒的聖戰」
| 面向 | 約書亞戰爭 | 十字軍東征 | 根本差異 |
|---|---|---|---|
| 啟示時代 | 舊約神親自命令,屬一次性歷史事件 | 無新約啟示支持,出於人意 | 神的特定命令 vs. 人的自立解釋 |
| 戰爭性質 | 神的審判、潔淨之地 | 人的征服、報復、奪權 | 神的公義審判 vs. 人的政治野心 |
| 目的 | 建立聖潔群體,為救恩歷史預備道路 | 保衛聖地、擴張教權 | 神學目的 vs. 政治目的 |
| 戰爭主體 | 神(耶和華軍隊) | 人類軍隊 | 神主導 vs. 人主導 |
| 救恩時代 | 舊約律法之下,以「地」為約的中心 | 新約恩典之下,以「基督」為中心 | 應許之地 vs. 天國 |
| 屬靈原則 | 從外邦分別為聖 | 以暴力逼人皈依 | 聖潔分別 vs. 暴力強制 |
| 新約光照 | 指向基督的勝利(屬靈意義) | 無基督十字架精神 | 預表的完成 vs. 錯誤的模仿 |
關鍵神學原則:
在基督裡,「戰爭」的性質已經轉化。神國不再是以「刀劍」擴張,而是以「十字架」建立。
約翰福音 18:36「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臣僕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
以弗所書 6:12「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執政的、掌權的、管轄幽暗世界的爭戰。」
約書亞記的「聖戰」在新約裡被重新詮釋為「屬靈的爭戰」。
四、基督徒的「戰爭」:從刀劍到十字架
從「地上的戰爭」轉為「屬靈的戰爭」
- 新約中的「征服」不再是地理的,而是靈性的(林後10:4–5)。
- 真正的勝利不在殺敵,而在救人。
- 福音的「征服」是以愛、赦免、真理戰勝黑暗。
從「消滅敵人」到「愛敵人」
- 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
- 十字軍的戰爭顛倒了這福音倫理。
- 在基督裡,戰爭的勝利是「勝過仇恨」,而不是「消滅仇敵」。
從「神的審判」到「神的忍耐與憐憫」
約書亞的戰爭是神審判的階段性事件。基督的十字架顯明神的「忍耐、寬恕與恩典」。「神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彼後3:9)
結論:
約書亞記的「靠耶和華爭戰」是救贖歷史中的預表,而十字軍的「為神爭戰」是歷史中人類的誤用。
| 對比 | 約書亞 | 十字軍 | 新約基督徒的應用 |
|---|---|---|---|
| 神的行動 | 神親自審判 | 人自作主張 | 以福音征服罪與死亡 |
| 武器 | 信靠與順服 | 刀劍與權力 | 聖靈的寶劍、真理的道 |
| 結局 | 神的國得建立 | 教會名蒙羞 | 基督掌權、愛勝過恨 |
屬靈反思
- 我們今日是否仍以「為神爭戰」為名,行自己的意?
- 我是否以愛仇敵、饒恕逼迫者的方式,見證基督的勝利?
- 教會的「征服」是否仍是屬靈性的──轉化人心,而非征服疆界?
結語禱告
主耶穌,祢的國不屬這世界,祢的勝利在十字架上。教導我們不要重演以暴力為名的信仰,讓我們的爭戰是愛的爭戰、真理的爭戰、聖靈的爭戰。願祢的教會不再拿刀,而是舉起十字架;不再求勝,而是求祢的旨意成全。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延伸研讀建議
- John Howard Yoder,《The Politics of Jesus》(論十字架政治倫理)
- Walter Brueggemann,《The Land: Place as Gift, Promise, and Challenge in Biblical Faith》
-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 Miroslav Volf, Exclusion and Embrace(關於基督徒如何面對暴力與敵人)
- C.S. Lewis, The Weight of Glory(論屬靈爭戰與天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