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因為你所提到的「四部曲循環模式(Cycle of Apostasy)」──「離棄上主 → 受壓迫 → 呼求上主 → 上主興起士師拯救」正是《士師記》的神學結構與詮釋核心。這個循環在《士師記》中不只是一個敘事重複的形式,
而是作者(屬於申命記學派的編者)刻意安排的神學歷史模式,用以說明以色列在迦南定居後如何不斷偏離約的信仰,直到王權興起為止。
一、「四部曲循環」的結構(The Deuteronomistic Cycle)
公式式結構如下(見士師記 2:11–19):
離棄上主 – 以色列人敬拜迦南神巴力與亞舍拉。
被壓迫懲罰 – 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敵人手中,被外族欺壓。
呼求上主 – 以色列人在痛苦中呼求耶和華。
興起士師拯救 – 神興起一位士師(拯救者)使他們脫離仇敵,國中太平若干年。
但循環往往在士師死後又重演──「士師死後,他們又敗壞,比他們列祖更甚……」(士2:19)
二、全書的循環概覽
| 循環次數 | 士師人物 | 經文範圍 | 敵人 | 太平年數 | 重點特徵 |
|---|---|---|---|---|---|
| ① | 俄陀聶(Othniel) | 3:7–11 | 亞蘭王古珊利薩田 | 40年 | 首次出現完整「四部曲模式」,作為全書典範 |
| ② | 以笏(Ehud) | 3:12–30 | 摩押王伊磯倫 | 80年 | 左手刺殺暴君,象徵上主奇特的拯救方式 |
| ③ | 底波拉與巴拉(Deborah & Barak) | 4:1–5:31 | 迦南王耶賓與將軍西西拉 | 40年 | 唯一女性士師,帶出信心與詩歌(第五章) |
| ④ | 基甸(Gideon) | 6:1–8:32 | 米甸人 | 40年 | 信心與懷疑並存的拯救者,戰勝米甸後卻陷入偶像陷阱(以弗得) |
| ⑤ | 陀拉與睚珥(小士師) | 10:1–5 | (無明確敵人) | 陀拉23年、睚珥22年 | 過渡段落,顯示暫時平安 |
| ⑥ | 耶弗他(Jephthah) | 10:6–12:7 | 亞捫人 | 6年 | 立誓獻女之悲劇,揭示信仰的混亂與野蠻 |
| ⑦ | 以比讚、以倫、押頓(小士師) | 12:8–15 | (無敵人) | 25年 | 過渡平安期,象徵社會安定但靈性貧乏 |
| ⑧ | 參孫(Samson) | 13:1–16:31 | 非利士人 | 20年 | 最具戲劇性、最混亂的拯救者──神的靈仍使用軟弱的人 |
附註:有時學者會把「俄陀聶~參孫」視為七次主要循環(忽略小士師),也有學者加上間隔段落(如10:6–16)作為八次循環。但核心循環皆包含在上述八位主要士師的敘事中。
三、各循環的「四部曲」實例詳述
以下摘錄經文關鍵句,顯示循環如何重複出現。
① 俄陀聶循環(3:7–11)──典型模式
「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3:7–9) 太平40年。這是全書的模式模板。
② 以笏循環(3:12–30)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使摩押王伊磯倫強盛……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就是便雅憫人以笏。」(3:12–15) 以笏殺伊磯倫,勝利後地太平80年。
③ 底波拉循環(4:1–5:31)
「以笏死後,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賣在迦南王耶賓手中……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興起女先知底波拉。」(4:1–4) 歌頌神勝利(5章),太平40年。
④ 基甸循環(6:1–8:32)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呼求耶和華。」(6:1, 6) 神興起基甸,拯救後國中太平40年。但基甸後代亞比米勒的故事(9章)顯示「信仰墮落的餘波」。
⑤ 耶弗他循環(10:6–12:7)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和亞捫人手裡……以色列人哀求耶和華說:『我們得罪了你……求你拯救我們!』」(10:6–10, 15) 耶和華興起耶弗他。拯救亞捫人,但因愚誓導致悲劇。太平6年。
⑥ 參孫循環(13:1–16:31)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將他們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四十年。」(13:1) 神從母腹揀選參孫;
他雖多次失敗,但神仍藉他擊敗非利士人。他死時「殺非利士人比活著所殺的還多」(16:30)。
四、「小士師」的插曲(9:1–10:5;12:8–15)
這些段落記載六位「小士師」: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押頓、亞比米勒(實際為篡位者),他們的敘述極簡,只標明「作士師若干年」,並未完全出現「四部曲循環」,顯示此時期的靈性逐漸疲弱。
五、循環的「神學意義」與演變
| 階段 | 循環情況 | 神學發展 |
|---|---|---|
| 早期(俄陀聶~底波拉) | 循環清楚、信心仍存 | 拯救帶來真平安 |
| 中期(基甸~耶弗他) | 循環扭曲、士師自身軟弱 | 信心混雜偶像與私慾 |
| 晚期(參孫) | 循環崩解,拯救者本身也敗壞 | 神的恩典仍在軟弱中工作 |
| 結語(17–21章) | 循環終止,社會全面混亂 |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21:25) |
《士師記》的「循環」最終不是閉環,而是下行螺旋──每一次循環都比上一次更墮落,直到人心呼喚出一個主題:「需要一位王」,一位能使以色列真正順服神的領袖。(因此為《撒母耳記》開路。)
六、總結:循環出現的次數與意義
| 統計方式 | 循環次數 | 包含人物 | 備註 |
|---|---|---|---|
| 一般學者(傳統數法) | 6次主要循環 | 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參孫 | 皆具完整「四部曲」公式 |
| 若計入過渡段落(10:6–16) | 7次 | 加上「亞捫與非利士壓迫」的雙敵背景 | 預告耶弗他與參孫時期 |
| 若含小士師 | 12次拯救提及 | 包含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押頓 | 多屬記錄型,非完整循環 |
結論:全書至少有 六次完整的「離棄—壓迫—呼求—拯救」循環,若含過渡及小士師,約 七~八次循環模式。
但最重要的是:每一輪循環都揭示以色列靈性逐漸下滑、拯救者品質漸次惡化、但神的憐憫始終不斷。
神學總結句:《士師記》的循環不是重複的故事,而是墮落的漩渦。在人不斷背離神的歷史中,神的恩典仍一次次伸手拯救。最終,這循環使我們盼望那位真正的拯救者——
「耶和華使人得自由的基督」(羅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