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賽亞盼望的根源不是成功,而是痛苦,上帝的未來是從社會邊緣開始的。耶穌之道是站在窮人、被壓迫者、失敗者那一邊,這盼望推翻世界的權勢結構,神國的福音是解放性的、不偏袒強者的—-莫特曼

《耶穌基督之道(The Way of Jesus Christ)》中該句前後的「神學脈絡摘要」。這是根據莫特曼《基督論三部曲》中一貫的論述(特別是《盼望神學》《三一與國度》《耶穌基督之道》)進行的合乎版權、非逐字的內容摘要,讓你能看到這句話在整段中的真正意義。

“The messianic hope was never the hope of the victors and the rulers. It was always the hope of the defeated and the ground down.31 The hope of the poor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messianic hope.” ― Jürgen Moltmann, The Way of Jesus Christ

「彌賽亞的盼望從來不是勝利者與掌權者的盼望;它始終是被擊敗者、被壓迫者的盼望。窮人的盼望,正是彌賽亞的盼望。」
── 尤爾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耶穌基督之道》(The Way of Jesus Christ


莫特曼論「彌賽亞盼望與受壓迫者」

這段落位於莫特曼討論「耶穌作為彌賽亞」的章節中,他想突破傳統基督論的理解,把「彌賽亞」放回其原本的社會政治處境:彌賽亞並不是為掌權者而來,而是為受壓迫者而來。

以下是該段上下文思想的完整定位:


彌賽亞盼望不是權力神學,而是受苦者的盼望

莫特曼指出:歷史中的君王、勝利者、統治階級 從不會需要彌賽亞。彌賽亞盼望並非用來支持帝國、政權、成功神學或強者的自我鞏固。

相反地:→ 彌賽亞盼望源自那些 失敗的人、被殖民的人、被逼迫的人、自身無力的人。→ 彌賽亞不是強者的冠冕,而是弱者的救援。這是他提出「彌賽亞盼望=窮人的盼望」的邏輯基礎。


彌賽亞盼望起源於受苦的以色列

莫特曼提醒讀者,舊約中的彌賽亞盼望並非在國勢強盛時產生,而是在:流亡/國破家亡/壓迫底層/被帝國統治/社會不公的時刻。

這些處境使以色列人的盼望聚焦於:上帝親自介入/上帝高舉卑微者/上帝使受壓迫者得自由/上帝建立公義,因此,彌賽亞盼望的本質是「解放性的」。


耶穌的彌賽亞身份必須從受苦者的角度理解

莫特曼接著指出:若將耶穌的彌賽亞性理解成「勝利的王權」或「世俗強權」,就偏離了福音書的呈現。真正的彌賽亞,是那位與貧窮人同住、與受苦者同行、被棄絕、被殺害、最後復活的那一位。

也就是說:→ 只有在「十字架下被壓迫者的視角」中,耶穌的彌賽亞身份才被看見。→ 這就是莫特曼整部基督論的核心:十字架的榮耀不是征服,而是逆轉世界的不義。


窮人的盼望=彌賽亞的盼望(核心句)

在這個思想脈絡下,他才說出這句:

  • 勝利者不需要彌賽亞
  • 真正需要彌賽亞的是那些被世界壓迫的人
  • 因此,彌賽亞的盼望就是窮人的盼望
  • 也因此,神的國是從邊緣者開始的

這句話不是社會評論,而是神學宣告:彌賽亞的福音從來是顛覆帝國、翻轉階級、扶持卑微的福音。


彌賽亞盼望帶來歷史性的翻轉(eschatological reversal)

莫特曼最後論證:

  • 彌賽亞盼望不是靈性的逃避,而是歷史性的更新
  • 神國的特徵不是權力,而是公義
  • 神的未來將使低的升高、高的降卑
  • 因此彌賽亞盼望永遠站在「受壓迫者的那一邊」

這與馬利亞的尊主頌(路 1:52–53)完全一致:祂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微的升高。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莫特曼在該章就是沿著這條聖經線索進行神學思考。


總結(濃縮版)

莫特曼在此段落要說明:彌賽亞盼望的根源不是成功,而是痛苦,上帝的未來是從社會邊緣開始的。耶穌之道是站在窮人、被壓迫者、失敗者那一邊,這盼望推翻世界的權勢結構,神國的福音是解放性的、不偏袒強者的。

所以才會有那句尖銳的語句:「窮人的盼望,就是彌賽亞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