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可 1:2–3 是怎樣解讀/重寫賽 40:3、出 23:20、瑪 3:1–2 的?
- 這樣做算不算「猶太人的解經法」?
會先把三段舊約原來的意思講清楚,再說馬可是怎樣「創意拼接」與「神學重讀」,最後講這種用法在第二聖殿時期猶太解經傳統中的位置。
一、三段舊約原本在講什麼?
1. 出埃及記 23:20 —— 出埃及/曠野路上的「使者」
「看哪,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在路上保護你,領你到我所預備的地方。」說話者:耶和華/「你」:整個以色列民族/「使者」(mal’akh)可以翻「天使或使者」,帶路保護,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背景:剛立完約,神應許在曠野旅程中與他們同行—- 原意:並不是「末世預言」,而是出埃及歷史中的同在與保護。
2. 瑪拉基書 3:1 —— 主來到殿前的「使者」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來到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看哪,快要來到。」—說話者:萬軍之耶和華/「我的使者」:將要來預備道路的人(後來猶太解經常與以利亞形象相連)/「主…來到他的殿」:耶和華自己忽然臨到他的聖殿,帶著審判和煉淨
這裡已經從「歷史中的使者」(出 23)升級為末世性的先鋒:—耶和華自己要來,先差一位使者預備道路。
3. 以賽亞書 40:3 —— 新出埃及/新曠野的「聲音」
「有聲音呼喊著:要在曠野為耶和華預備道路,在沙漠為我們的神修直大道。」—背景:巴比倫被擄之後的安慰之書(賽 40–55)/曠野再一次成為 出埃及=回歸的道路/「耶和華」要親自回來,帶他的百姓回到錫安—- 意象:新出埃及、新曠野之路,耶和華親自領回被擄者。
二、馬可福音 1:2–3 的文字怎麼「拼」出來的?
可 1:2–3(大意):2 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為你預備道路。」3 「在曠野有人聲喊著: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觀察幾件事:
- 第 2 節的上半句最接近「瑪 3:1」,但又把「出 23:20」的元素拉進來:
- 瑪:「在我前面」
- 出:「在你前面」
→ 馬可變成:「在你面前」= before you
→ 把原本上帝說「在我前面」的話,改成對「你」(彌賽亞/耶穌)說「在你前面」。
- 第 3 節基本上是賽 40:3 的 LXX 版(希臘文舊約),略有排列差異:
- 重點是:「在曠野有聲音呼喊」+「為主預備道路,修直他的路」。
- 整體結構:
- 外層:以賽亞(賽 40:3)的框架: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
- 內層:出 23:20(曠野道路上的使者)+瑪 3:1(主來之前的使者)
簡單畫一下:
[以賽亞 40:3 的新出埃及框架]
↓
瑪 3:1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
+ 出 23:20 「我差遣使者在你前面,在路上保護你」
→ 馬可 1:2「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他要為你預備道路」
再接上 賽 40:3 →「在曠野有聲音呼喊: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三、馬可到底在怎樣「重新解釋」這三段舊約?
關鍵有三個層次:身份的轉向、故事結構的重組、時間的壓縮。
1. 身份的轉向:耶和華 → 耶穌
- 原本在賽 40:3、瑪 3:1 中,「預備道路」是為誰?
→ 為 耶和華。 - 馬可 1:3 說:「預備主的道」
→ 文脈下「主」就是耶穌
→ 等於說:「耶穌」來,正是「耶和華親自來臨」的實現。
這是一個高基督論的互文操作:把原本只屬於耶和華的經文,直接用在耶穌身上。
2. 使者的轉向:出埃及的「保護者」→ 末世「先鋒」
- 出 23:20:使者走在「你」(以色列)前面,是保護性的、引導性的
- 瑪 3:1:使者走在「我」(耶和華)前面,是預備主來臨的先鋒
- 馬可 1:2:使者走在「你」(耶穌)前面,是指施洗約翰預備耶穌的道路
→ 馬可把這幾個「使者」的意象合併:出埃及的天使/導引者 + 末世的先鋒先知 = 曠野中的施洗約翰。
3. 故事時間的壓縮:從出埃及 → 先知 → 耶穌,一口氣對齊
「整個以色列人認識上帝的時代記憶,就被壓縮及夾於以賽亞書四十3之中。」
我們可以這樣看:
- 出埃及記 = 以色列認識上帝的「起頭」
- 瑪拉基書 = 舊約先知聲音的「尾聲」
- 以賽亞 40 = 被擄後「新出埃及」的盼望
馬可把這三條線都拉到耶穌身上:
- 出埃及的拯救 → 預表在耶穌裡的新拯救
- 瑪拉基的末世使者 → 指向約翰
- 以賽亞的新出埃及 → 在約翰(曠野)+耶穌受洗/受試探中開始實現
結果:整個以色列的歷史(出埃及 → 被擄 → 先知)被讀成「為耶穌預備道路」。「昔日被保護的以色列、耶和華上帝的身份,都一一嶄新地體現於主耶穌的身上。」
四、這是不是猶太人的解經法?
是,而且非常「標準的第二聖殿時期猶太解經」作風。幾個關鍵點:
1. 「經文拼貼」(composite quotation)本來就是猶太拉比/詮釋者常用手法
猶太解經會把幾段有共同字眼/共同主題的經文連在一起,像串珍珠一樣。這叫「經文鏈」(catena)或類似 midrash 的拼接。馬可這裡就是利用共有的關鍵詞:
- 「看哪,我差遣我的使者」
- 「在你前面」
- 「預備道路」
- 「在曠野預備主的路」
來把三段經文串起來。
2. 這種用法接近「midrash/pesher」的讀法
在昆蘭(死海古卷)的社群裡,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模式:經上記著…其實是指「我們這一代」/「這事件」。這叫 pesher:「這話的真正意義就是在我們身上應驗了。」
馬可也是這樣:
- 賽 40:3 的「曠野呼喊聲」 → 施洗約翰
- 瑪 3:1 的「我的使者」 → 施洗約翰
- 出 23:20 的「在你前面」 → 耶穌的道路
這種不是「字面原文主義」,而是以歷史為場景的再詮釋,很猶太。
3. 用「新的歷史情境」來讀舊經文,是猶太解經的核心
- 出埃及本來是歷史事件 → 後來被讀成模式:「上帝常常帶我們出奴役」。
- 被擄歸回被視為「新出埃及」。
- 到了耶穌時代,新約作者再次說:
「真正的出埃及、新出埃及、最終出埃及,就是在基督裡。」
這種「模式化的解經」(typology)也是很猶太的——只是基督徒在其中認出耶穌是高潮。
4. 那為什麼馬可說「以賽亞先知書上記著」卻引用了三卷書?
有幾個常見解釋(學界常討論):
- 以賽亞 40:3 是這段引用的「主題經文」,所以用「以賽亞」代表整體。
(有點像說:「詩篇說…」但實際上引了詩篇+別的書。) - 也有古抄本讀作「在先知書上記著」,後來多數認為「以賽亞」是原始讀法。
這種「用最重要那卷書的名字來代表一個經文組合」,也在猶太傳統中有類似做法,並不是粗心,而是文學慣例。
五、總結一句話
可 1:2–3 並不是「亂引用」舊約,而是用非常猶太、非常第二聖殿時期的解經法:
- 把 「出埃及的使者」(出 23:20)、
- 「末世來臨前的先鋒」(瑪 3:1)、
- 「新出埃及曠野之聲」(賽 40:3)
全部「重新對齊」到施洗約翰與耶穌身上:
- 約翰 = 在曠野呼喊的聲音 = 走在主前面的使者
- 耶穌 = 那位「耶和華自己來」的主
- 福音 = 上帝在耶穌裡完成對以色列整個歷史故事的應許與高潮
所以, 是猶太式的解經法,但 帶著早期基督徒對耶穌是彌賽亞、是主、是神同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