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11:22–25 這段經文是耶穌潔淨聖殿、咒詛無花果樹之後的教導。祂說的是「信心能移山」。「山」代表自以為能掌控神、壓制人的宗教與權力體制;耶穌宣告:信心能使這樣的山被神親自移開,使神的國以饒恕與禱告為中心重新建立


馬可福音 11:22–25 這段經文是耶穌潔淨聖殿、咒詛無花果樹之後的教導。表面上祂說的是「信心能移山」,但在整個敘事脈絡中,「山」並不是隨意一座自然的山,而是象徵性極強的宗教與政治結構。要理解這點,必須把這段話放回馬可福音的整體背景來看。


一、經文背景與文學脈絡

  • 馬可 11:12–14:耶穌咒詛無花果樹 —— 象徵以色列表面有葉卻無果。
  • 馬可 11:15–19:耶穌潔淨聖殿 —— 指控宗教體制成為「賊窩」。
  • 馬可 11:20–21:門徒發現無花果樹枯乾。
  • 馬可 11:22–25:耶穌講論信心、禱告與赦免。

這是一個典型的「馬可式夾心結構」(Marcan sandwich)—— 無花果樹 → 聖殿 → 無花果樹。因此,咒詛無花果樹與聖殿潔淨其實是同一主題的象徵性行動:上帝對耶路撒冷聖殿制度的審判與取代。在這個脈絡下,「山」就不是抽象的障礙,而是具體的宗教與政治權力中心——聖殿所在的錫安山(或摩利亞山)


二、「山」的象徵意義

1. 「山」= 聖殿體制與耶路撒冷的宗教秩序

在舊約與第二聖殿猶太背景中,「山」往往是上帝居所的象徵(詩 48:1–2, 賽 2:2–3),而耶路撒冷聖殿就建在山上(詩 125:1–2)。因此,當耶穌說「你若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祂很可能是指著耶路撒冷的聖殿山說的

馬可福音的敘事語境表明這是針對聖殿體制的象徵性審判。耶穌在潔淨聖殿時揭露了它的敗壞;接著說「這山要被移開、投入海裡」,就是宣告:神的國將取代現行的宗教體制,聖殿制度將被廢棄(預示 70 年的毀滅)。

這樣的象徵對當時猶太聽眾非常明顯,因為:

  • 「海」常象徵混亂、毀滅、外邦世界(創 1:2, 詩 46:2–3)。
  • 「山被投進海裡」即意味聖殿(宗教權力中心)被毀滅、被神審判、被取代

所以「山」在這裡代表的不是一般的困難,而是宗教體制與人自以為能掌控上帝的權力結構


2. 「山」也象徵人心中自高的障礙

在更廣義的神學層面,「山」象徵阻擋神國臨到的任何權勢或驕傲結構。正如先知以賽亞書 40:4 所言:「一切山岡都要削平」,這是神國來臨的象徵性語言。因此,耶穌的教導也在延伸:若你對神有真實的信心(v.22),不倚靠宗教權勢,而是倚靠神自己,那一切阻擋神旨意的“高山”都要被挪開。

這包括:

  • 宗教形式化的信仰
  • 權力結構的壓制
  • 人心中不饒恕與不信的障礙(v.25 馬上提到赦免)

換言之,「移山的信心」不是魔法式的超能力,而是與神旨意對齊的信心行動——能拆除任何自高的體系,使神國的生命流動起來。


三、歷史與語言對照

耶穌時代的猶太傳統中,「移山」這個比喻早已存在。在拉比文獻裡,「能移山者」指的是有深刻洞見與信心的大師(例如《阿波洛斯傳統》與《米示拿》)。因此,耶穌用這個成語來表達:「真正屬神的信心能顛覆現有秩序。」從語意上說,「挪開(airethēti)」是被動式(受神行動的暗示),暗示神親自將這山挪走,不是人用信心操控神,而是人信靠神的行動。


四、神學意涵

層面「山」的意義代表的真理
歷史脈絡耶路撒冷聖殿山神對腐敗宗教體制的審判與取代
神學象徵人自以為義、自高的權力結構神國臨到將拆毀一切假敬虔
屬靈應用人心中不信與不饒恕的堅固山真信心能釋放赦免與自由

五、結語:從「移山」到「新殿」

在馬可福音的鋪排中,這段話是「舊殿崩解」與「新殿建立」的過渡。舊殿象徵被移開的山;新殿就是「信心、禱告與饒恕」為中心的群體(v.22–25)。「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11:17)→ 耶穌以信心的殿取代石造的殿。

因此,馬可 11:22–25 的焦點,不在「我能否讓一座山搬家」,而在於:誰是真正掌管殿與國的主?
人要信靠的是聖殿體制,還是信靠那位能使山移開的神?


總結一句話:「山」代表自以為能掌控神、壓制人的宗教與權力體制;耶穌宣告:信心能使這樣的山被神親自移開,使神的國以饒恕與禱告為中心重新建立。

葉建霖老師註釋;

活在一個不須前往耶城,不須倚仗聖殿的時代,廿一世紀的基督徒或者很難理解聖殿的象徵性意義。唯有明白聖殿的象徵性意義,才能體會馬可福音十一章22~25節的意思。長久以來,以色列神的子民都視聖殿為上主同在的明證,他們在那裏敬拜、禱告以致獻祭。

對他們來說,聖殿不單是一個建築物,聖殿可謂是上帝的地上化身。就在前面的段落,耶穌剛剛做出了棄絕第二聖殿的象徵性行動(可十一15~19),無花果樹在耶穌的審判後亦已經枯乾了(可十一20~21)。來到十一章22節,內容為何突然轉往信心、禱告、彼此饒恕等看似一般信仰生活的課題?難道這是一個全新的段落,跟前面的沒有任何關係?還是耶穌的話(及馬可的編修)從來都是章法欠奉,胡亂出牌? 要明白這段經文,我們可能要嘗試代入第一世紀馬可福音讀者的處境,並以此作為馬可鋪陳經文的主要考慮。

無論是主後66至70年之間的羅馬城信徒或初期教會的信徒,他們都必須面對一個現實,一個全新的、他們會感到十分陌生的事實:耶城聖殿已經被毀。那個於過去一千年(大部份時間)讓上帝子民認定神掌管萬有、以致與他們同在的基礎:聖殿(及之前的會幕),已經沒有了。就在這陌生的環境中,信徒該如何體會上帝仍然與他們同在,並掌控歷史的發展呢?聖殿已被毀了,信徒是否還需期待她的重建呢?若不需要,難道聖殿被毀,是有上帝的心意甚至美意? 象徵耶和華統管萬有的聖殿已被羅馬帝國徹底燒毀了,我們還可以禱告,期待上主幫助我們嗎? 就在一大堆的問號面前,馬可藉一段耶穌的說話,為信徒提供鼓勵及指引。

沒有聖殿的信徒,正是要透過擺上信息的禱告及彼此饒恕,去體會上主(聖靈)的同在。昔日,信徒或許較多是透過肉眼的眼睛, 藉著看見聖殿去體會上主的同在;但現在,他們卻是要透過屬靈的眼睛,去看見上主已經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同在。這份同在,正是建基於耶穌的話,以及信徒對這些話的認信投入。他們的社群,代表著全新的「聖殿」,就是這樣被建立,成為他們經歷上帝同在的印證。

故此,馬可十一章22至25節的內容,其實焦點不在字面解釋。「山」代表的其實是信徒眼前遇到的重大困難,關鍵是信徒在「山」面前, 對主的幫助可以不疑惑(撒四6~7)。

活在一個物質主義掛帥、有求必定要有供應的世代,我們可能立即會想到上主不會甚或不可能供應我們這個訴求或那個願望。或者,

馬可在這裏似乎假設,信徒禱告的關注根據不會是一些「低層次」的地上關注。作為聖殿的「代替品」,更核心的關注,原來是信徒之間在神裏的彼此饒恕。原來,一個彼此饒恕的群體,比一個宏偉的聖殿,更能彰顯神的同在。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