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耶穌信息與猶太宗教背景的核心題目。整理 「新約中關於法利賽人的主要經文與詮釋對照」——涵蓋四卷福音書與使徒行傳中的重點經文、歷史背景與神學詮釋。
一、法利賽人簡介
希臘文:Φαρισαῖος (Pharisaios),意為「分別出來的人」。他們起源於主前2世紀馬加比時代,反對希臘化的宗教與政治影響,強調聖潔生活、律法遵行與民族身份純潔。 根據 D.S. Russell《兩約之間》:「法利賽人形成於反希臘化運動之後,他們的目標是以律法為中心,守住上帝的約。」。他們是第二聖殿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宗教派別之一,也是耶穌在福音書中最常對話與對抗的群體。
二、福音書中關於法利賽人的主要經文與詮釋對照
| 經文 | 經文重點 | 詮釋與神學意涵 |
|---|---|---|
| 太5:20 「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 耶穌定下天國的義之標準。 | 法利賽人重在外在行為的義,耶穌要求內心的誠實與神關係的真實。這是「恩典之義」對「律法之義」的超越。 |
| 太9:10–13 「法利賽人看見,就對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 | 他們拒絕與罪人接觸,認為這會使自己不潔。 | 耶穌回應:「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顯明神的憐憫超越宗教潔淨制度。 |
| 太12:1–14(安息日爭論) | 法利賽人指控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違法。 | 耶穌引用大衛與祭司的例子指出:「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強調律法的目的在於生命與慈愛,而非律法主義。 |
| 太23章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 | 耶穌七次「禍哉」譴責法利賽人。 | 揭露他們的宗教虛偽:外表潔淨,內心污穢;守細節,卻忽略公義、憐憫與信實。顯示律法主義可成為自義的陷阱。 |
| 可2:16–17 「法利賽人看見耶穌和罪人吃飯,就說:祂怎麼與罪人同席?」 | 法利賽人的分別觀念。 | 耶穌揭示神國的包容性——神的義向罪人開放,不是排斥,而是醫治。 |
| 可7:1–13 「法利賽人和文士問:你的門徒為什麼不照長老的遺傳洗手?」 | 對「長老的遺傳」的爭論。 | 耶穌批評他們「以人的吩咐代替神的誡命」。祂指出,真正污穢人的不是外在不潔,而是內心的邪惡。 |
| 路7:36–50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吃飯…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祂的腳。」 | 法利賽人西門輕看悔改的罪婦。 | 耶穌顛覆宗教等級觀:「赦免多的愛就多」。愛與憐憫是律法的完成。 |
| 路11:37–54 「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滿了勒索和邪惡。」 | 耶穌譴責宗教外表化。 | 他們注重禮儀潔淨,卻忽略內心的正直。象徵信仰若失去真誠就失去生命。 |
| 路18:9–14 「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 | 法利賽人自誇自己的義。 | 法利賽人象徵「自以為義」的人,稅吏象徵「靠恩典得義」的人。結論:「凡自高的必降為卑。」 |
| 約3:1–21 「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底母…」 | 尼哥底母象徵開放尋求真理的法利賽人。 | 耶穌教導他「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指出信仰需要心靈的更新,不只是律法的順從。 |
| 約7:45–52 「法利賽人說:我們沒有一個官信他。」 | 群體性的拒絕。 | 法利賽人自認是信仰的守護者,卻成了啟示的阻礙者。尼哥底母的聲音象徵少數內在開放者。 |
三、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中的法利賽人
| 經文 | 背景 | 詮釋 |
|---|---|---|
| 徒5:34–39 「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迦瑪列…」 | 迦瑪列是保羅的老師,主張審慎對待新運動。 | 顯示法利賽人中有理性與敬畏神的人,並非全然敵對。 |
| 徒23:6–8 「我是法利賽人,為死人復活的盼望受審。」 | 保羅自稱法利賽人,用復活教義製造法利賽與撒都該的分歧。 | 顯示法利賽人堅信復活與來世,這一信念被保羅用來證明福音的延續性。 |
| 腓3:5–8 「我是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論律法是法利賽人…」 | 保羅回顧自己出身。 | 他承認法利賽的敬虔傳統,但在基督裡看一切為有損的,顯示恩典取代律法為義。 |
四、神學意涵與對照分析
| 面向 | 法利賽人的特質 | 耶穌的教導 |
|---|---|---|
| 敬虔焦點 | 外在行為、儀式與律法的細節。 | 內心誠實與愛的實踐(太22:37–40)。 |
| 律法觀 | 強調律法與口傳傳統同等權威。 | 律法的目的在於引導人愛神愛人。 |
| 救恩觀 | 憑遵行律法成義。 | 憑信心得恩典為義(羅3:28)。 |
| 社會觀 | 與罪人隔離以維持聖潔。 | 主動接納罪人,使他們悔改歸向神。 |
| 屬靈危機 | 自義、形式化、缺乏憐憫。 | 呼召人進入「憐憫、信實、公義」的生命(太23:23)。 |
五、屬靈反思與應用
- 敬虔的危機—法利賽人的問題不是熱心,而是將敬虔轉化為自我肯定與排他性。
應用:今日的信徒也可能用信仰知識或事奉取代內在生命。 - 耶穌的成全之道—耶穌並非反對律法,而是要「成全」它(太5:17),使律法的精神在祂的生命裡得以具體彰顯——愛、憐憫與真理。
- 尼哥底母的榜樣—法利賽群體中仍有人尋求真理。尼哥底母象徵宗教知識者的轉化:從理性追求到重生信仰。
- 保羅的轉化見證—從「熱心守律法」到「因信稱義」,保羅代表法利賽信仰被福音更新的典範。
六、結語
法利賽人代表「敬虔的極致」與「律法的陷阱」。他們熱心律法卻忽略律法的中心——愛神愛人。耶穌揭示出真正的義,不是出於行為,而是出於與神的關係。
總結主題句:「法利賽人的義靠外表,天國的義靠內心;法利賽人的義靠行為,天國的義靠恩典;法利賽人的義排斥罪人,耶穌的義擁抱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