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中關於「撒督該人」的主要經文與詮釋

「撒督該人(Sadducees)」這個主題,是理解新約中猶太宗教結構與耶穌對權威挑戰的核心主題之一。與「法利賽人」相比,撒督該人更屬於政治性與祭司性的貴族團體〈新約中關於撒督該人的主要經文與詮釋對照〉——包含他們的背景、主要經文、神學意涵與屬靈反思。


一、撒督該人的背景與身份

面向說明
希臘文Σαδδουκαῖοι (Saddoukaioi),意為「撒督(Zadok)的後裔」。撒督是大衛王時期的祭司(撒下8:17)。
起源出現在主前2世紀的馬加比時期,屬於猶太祭司貴族階層。他們可能出自撒督家族,長期掌控聖殿事務。
社會地位屬於上層階級:祭司、貴族、政治領袖;與羅馬政府關係密切。
神學立場接受摩西五經為唯一權威,不承認先知書與口傳律法;否認復活、天使與靈魂存在(徒23:8)。
主要對手法利賽人(代表平民宗教運動,強調口傳律法與復活信仰)。
主要活動中心聖殿與公會(Sanhedrin)。他們多半在公會中掌權。

根據 D. S. Russell《兩約之間》:「撒督該人是聖殿的守護者與政治現實主義者,他們的宗教觀集中於律法的祭司性實踐與國家穩定。」


二、撒督該人在新約中的主要經文與詮釋對照

經文經文重點詮釋與神學意涵
太3:7 「有法利賽人和撒督該人來受洗,約翰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施洗約翰同時斥責兩個宗教派別。他們雖外表敬虔,但內心驕傲。施洗約翰呼召他們悔改,指出信仰不在出身(亞伯拉罕的子孫),而在結出悔改的果子
太16:1–6 「法利賽人和撒督該人來試探耶穌,要他顯個神蹟…」兩派平時對立,卻聯合起來反對耶穌。這象徵宗教體制的合謀:雖神學不同,卻都拒絕神的啟示。耶穌警告門徒要防備他們的「酵」(象徵教導與虛假敬虔)。
太22:23–33 「撒督該人說:沒有復活。」他們以「七兄弟娶同一妻」的故事挑戰耶穌。撒督該人否認復活,企圖用荒謬邏輯取笑復活觀。耶穌指出他們「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復活後的生命屬於新的創造秩序。這段經文揭示復活真理是神啟示的核心,而非理性推理
可12:18–27 「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同樣的復活爭論。馬可特別強調「神是活人的神」(參出3:6)。耶穌用摩西五經(撒督該人唯一承認的經典)反駁他們,證明神學的盲點在於對啟示的不信。
路20:27–40 「有撒督該人說沒有復活。」耶穌引用《出埃及記》:「我是亞伯拉罕的神…」強調神與人的關係是「活著的關係」,因此死不終止神的約。耶穌將復活真理根植於神的信實中。
徒4:1–2 「祭司和守殿官並撒督該人來了,因他們教訓百姓,傳說耶穌復活。」初代教會因「復活信息」而遭撒督該人迫害。他們的反對並非純理性,而是政治性的——復活教義威脅他們的聖殿權威與社會秩序。
徒5:17–18 「大祭司和他的同黨(就是撒督該人)起來,滿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公會中的撒督該人主導逼迫行動。他們害怕失去聖殿控制權。這顯示宗教權力與政治利益的糾結。
徒23:6–8 「撒督該人說沒有復活、沒有天使,也沒有靈;法利賽人卻都信這一切。」保羅在公會中製造兩派爭論。這是歷史上少見的記錄:兩派在末世與天使教義上的分歧。保羅巧妙利用此分裂,也揭示撒督該人屬於理性主義與現世信仰

三、撒督該人與法利賽人的對照

面向撒督該人法利賽人
社會階層上層貴族、祭司家庭、政治精英中產階級、平民教師
活動中心聖殿(Temple)會堂(Synagogue)
經文權威只承認摩西五經承認整個舊約 + 口傳律法
信仰內容不信復活、天使、靈魂相信復活與天使
政治立場親羅馬、維護現狀反羅馬、強調民族純潔
宗教焦點聖殿祭祀與權力維持律法研究與道德敬虔
新約象徵無信仰的宗教權勢、現世主義律法主義的宗教熱心

四、神學詮釋與屬靈意涵

理性主義 vs 啟示信仰

撒督該人象徵一種「宗教理性主義」——只信可觀察、可控制的宗教。他們否認復活與超自然,將信仰局限於制度與現世權力。耶穌揭露這種信仰的缺陷:沒有盼望、沒有神的能力、沒有永恆的生命。「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可12:24)


權力宗教 vs 救贖信仰

撒督該人掌握聖殿體制,是宗教與政治權力的象徵。他們的信仰服務於權勢,不是服事神。因此,他們成為福音最強烈的對立面——他們不是無神論者,而是無信者。


耶穌的挑戰

耶穌不僅挑戰他們的神學,更挑戰他們的權力結構。祂預言聖殿將毀(太24:1–2),這是對撒督該體制的直接審判。
聖殿被毀(主後70年)後,撒督該人也從歷史上消失。


復活信仰的核心

撒督該人拒絕復活,但耶穌以復活的事實成為神國的印證。復活象徵神的信實與能力——「祂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太22:32)這句話不僅反駁撒督該人,也宣告福音的核心:生命勝過死亡,盼望勝過權勢。


五、屬靈反思與應用

層面屬靈教訓
知識與信心若信仰只停留在理性理解,而不信神的能力,就會像撒督該人一樣「有宗教,卻無信仰」。
宗教與權力當信仰被政治或地位綁架時,聖殿會成為偶像。神的國不屬於權勢,而屬於信靠祂的人。
復活的盼望耶穌的復活顛覆撒督該人的世界觀,向信徒保證:神的應許超越死亡與歷史。
教會的警醒撒督該人提醒我們:若教會追求制度勝於生命、禮儀勝於信心,就會成為空殼的宗教體制。

六、結語

撒督該人代表「理性化的宗教」與「權力化的信仰」。他們有宗教地位,卻失去屬靈生命;有聖殿,卻不認識神的臨在。

總結主題句:「撒督該人的信仰止於聖殿的門口;耶穌的信仰穿越死亡的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