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賽人 vs 撒督該人


一、兩派的基本背景

面向法利賽人 Pharisees撒督該人 Sadducees
名稱含義「分別出來的人」(源自希伯來文 parushim)——強調聖潔與分別。「撒督的後裔」(祭司家族)——源自大衛時代的祭司撒督(撒下8:17)。
起源時期馬加比時期(主前2世紀),反對希臘化與貴族祭司。同期出現,代表聖殿祭司與貴族階層。
社會階層中產、平民、會堂教師。上層貴族、祭司、政治領袖。
活動中心會堂(Synagogue)——以教導、律法、口傳傳統為中心。聖殿(Temple)——以祭司職權與祭祀為中心。
經文權威接受整個舊約(律法、先知、聖卷)+ 口傳律法(Mishnah)。只接受摩西五經(Torah)。拒絕口傳傳統與先知書。
神學觀點相信復活、天使、來世審判。否認復活、靈魂、天使。
政治傾向抵抗外邦影響,強調民族純潔。親羅馬、維持現狀,重政治實利。
宗教焦點日常生活的律法實踐(飲食、潔淨、奉獻)。聖殿敬拜與祭司體制。
民眾印象敬虔但常自義。權勢階層,疏離群眾。

根據 D. S. Russell《兩約之間》:法利賽人「以律法為中心守約生活」,撒督該人「以聖殿為中心維護權勢」。


二、新約主要經文對照與詮釋

類別經文內容摘要神學意涵
施洗約翰的責備太3:7–10約翰稱他們為「毒蛇的種類」。宗教身份不能取代悔改。兩派都象徵形式化的信仰。
與耶穌聯合反對太16:1–6法利賽人和撒督該人聯手試探耶穌。雖神學對立,但在權威面前結盟,代表體制的合謀。
關於復活的爭論太22:23–33;可12:18–27撒督該人否認復活,設陷問難。耶穌引用摩西書反駁。復活真理根植於神的信實:「神是活人的神」。
法利賽人的律法義太23章耶穌七次「禍哉」責備他們假冒為善。外表敬虔若無愛與公義,就成為虛假的宗教。
撒督該人逼迫教會徒4:1–2;徒5:17–18撒督該人因使徒傳耶穌復活而忌恨。他們代表宗教與政治權力的結合,拒絕復活真理。
保羅的辯證徒23:6–8保羅在公會說:「我是法利賽人,為復活盼望受審。」揭露兩派在末世信仰的根本分歧。保羅利用分裂彰顯福音真理。

三、核心神學對比

神學主題法利賽人撒督該人
聖經觀律法 + 口傳傳統同具權威。僅承認摩西五經。
復活觀相信復活與審判(徒23:8)。否認復活與靈魂存在。
天使觀承認天使與靈界。否認超自然存在。
敬虔觀律法化的敬虔、外在儀式。祭司化的宗教、權力維持。
救恩觀以律法行為稱義。以制度權威確保地位。
耶穌的挑戰揭露律法主義的虛偽。揭露無信仰的理性宗教。
代表性罪假冒為善(太23:27)。不信與驕傲(太22:29)。

四、耶穌對兩者的回應

群體耶穌的話屬靈意涵
法利賽人「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耶穌呼召人進入內在的義,非外在的表現。
撒督該人「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可12:24)真信仰不是理性控制,而是對神大能的信心。

在這兩種宗教形式之間,耶穌呈現出「恩典與真理的信仰」:不被律法綑綁,也不陷於懷疑理性,而是以愛神、愛人為中心。


五、屬靈與教會應用

教訓主題法利賽人給我們的提醒撒督該人給我們的提醒
信仰的危機小心「知識變成驕傲」,以律法取代關係。小心「理性取代信心」,以制度取代神。
宗教與權力宗教行為若無愛心,就成為控制的手段。當信仰與權勢結合,就會失去屬靈生命。
今日應用教會要守真理,但也要以愛實踐。教會要有組織,但不可讓權力凌駕信仰。
信仰方向從外在行為回到內心生命。從現世權力回到永恆盼望。

六、查經小組討論問題建議

觀察問題(Observation)

  • 為什麼法利賽人與撒督該人會聯手反對耶穌?
  • 從太22:23–33中,耶穌如何回答撒督該人對復活的質疑?

解釋問題(Interpretation)

  • 法利賽人強調律法、撒督該人重聖殿,耶穌的福音如何超越二者?
  • 你認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在今日教會中有何反思意義?

應用問題(Application)

  • 今天教會或信徒中,有沒有「法利賽化」的傾向?例如:形式化、律法化?
  • 我們有沒有「撒督該化」的傾向?例如:理性主義、制度至上?
  • 我們如何在「真理」與「生命」之間取得平衡?

七、總結主題句

「法利賽人以律法取代信心;撒督該人以理性取代盼望。耶穌卻以愛與復活,成全律法,也勝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