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中的統治階級(羅馬皇帝與希律家族)」牽涉到政治神學(Political Theology)、羅馬帝國意識形態與神國福音的對立張力。 〈新約中關於統治階級(羅馬皇帝與希律家族)的主要經文與詮釋對照〉涵蓋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與啟示錄,附神學詮釋與歷史背景。
一、歷史背景概覽
| 分類 | 羅馬皇帝(Caesars) | 希律家族(Herodian Dynasty) |
|---|---|---|
| 政治權力中心 | 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主前27年起,由奧古斯都建立帝制)。 | 羅馬任命的附庸王族,統治猶太與加利利地區。 |
| 主要人物 | 奧古斯都(Augustus)、提庇留(Tiberius)、迦略(Caligula)、尼祿(Nero)。 | 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及其子孫:希律·安提帕、希律·亞基老、亞基帕一世、亞基帕二世。 |
| 宗教象徵 | 被神化(Divus Augustus, “神聖的奧古斯都”);皇帝崇拜盛行。 | 被視為猶太人的政治代表,但多違背律法、受羅馬操控。 |
| 福音意涵 | 「凱撒是主」(Kaisar kurios) vs 「耶穌是主」(Iesous kurios)。 | 代表與羅馬合作的地方權力體系,與耶穌國度形成對比。 |
根據 John Dominic Crossan《God and Empire》:「福音書中的耶穌故事,實際上是一場神國對羅馬帝國的對話——
“耶穌是主”這句話在當時是政治挑戰,而非單純宗教宣告。」【YRGp5U6iqebNJoyc3an3c9†God and Empire†L42-L56】
二、新約主要經文與詮釋對照
(一)關於羅馬皇帝與帝國權力
| 經文 | 背景/人物 | 經文重點 | 神學詮釋 |
|---|---|---|---|
| 路2:1–3 「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 | 奧古斯都(Augustus, 首位羅馬皇帝)。 | 耶穌誕生的歷史背景放在帝國權勢之下。 | 路加強調:神的救恩誕生在帝國控制之中,但祂的國度超越凱撒的命令。 |
| 路3:1–2 「提庇留凱撒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巡撫…」 | 提庇留(Tiberius Caesar)。 | 施洗約翰與耶穌出場的歷史定位。 | 路加有意強調神的啟示不是神話,而是歷史中的真實行動。 |
| 太22:15–22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 | 法利賽人用納稅問題試探耶穌。 | 耶穌拒絕陷入政治陷阱,指出神與凱撒的界線。 | 「歸給凱撒」承認合法秩序;「歸給神」則宣告神的至高主權。 |
| 路23:1–7;約18:33–37 耶穌被帶到本丟彼拉多面前受審。 | 羅馬總督彼拉多(代表皇權)。 | 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 耶穌不是政治叛亂者,而是揭露真權柄來自上帝(約19:11)。 |
| 徒25–26章 保羅在凱撒的代表前受審,並上訴於凱撒。 | 羅馬法律體系。 | 保羅利用羅馬公民權上訴。 | 顯示早期基督徒如何在帝國體制內為真理作見證。 |
| 羅13:1–7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 | 保羅時代,尼祿初年。 | 教導信徒尊重政府、順服權柄。 | 保羅主張政府秩序出於神的設立,但不等於神化政權。 |
| 腓2:9–11 「萬膝要跪拜、萬口要稱耶穌基督為主。」 | 對比皇帝稱號「主」(Kyrios)。 | 宣告基督至上的主權。 | 在帝國宣傳「凱撒是主」的時代,這是一個政治與信仰的宣言。 |
| 啟13章 「獸從海中上來,有十角七頭…龍將能力給它。」 | 暗指羅馬帝國與皇帝崇拜。 | 皇帝成為逼迫聖徒的獸。 | 啟示錄以象徵手法揭露帝國的暴力與偶像崇拜。 |
(二)關於希律家族(Herodian Dynasty)
| 經文 | 人物 | 事件 | 詮釋與神學意涵 |
|---|---|---|---|
| 太2:1–19 「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希律見自己被戲弄,就大發烈怒,殺盡伯利恆並四境所有的男孩。」 | 大希律(Herod the Great)。 | 希律屠殺嬰孩以維持王權。 | 舊約法老屠嬰的翻版。耶穌的誕生象徵新的出埃及與新的摩西。 |
| 路3:1,19–20 「分封王希律為加利利王…因希羅底的事責備希律,希律就把約翰下在監裡。」 | 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 | 他囚禁並處死施洗約翰。 | 代表腐敗的地方政權,為私慾壓制先知真言。 |
| 路23:6–12 「彼拉多聽見就問:這人是加利利人嗎?…就送到希律那裡。」 | 希律·安提帕審問耶穌。 | 耶穌在希律面前沉默。 | 耶穌拒絕為權力娛樂表演神蹟,揭露權勢的虛空。 |
| 徒12:1–23 「希律下手苦害教會…殺了雅各,用刀殺他…天使擊打希律,他被蟲咬而死。」 | 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 | 逼迫使徒後受審判而亡。 | 象徵神的主權審判傲慢的王。地上權勢終歸滅亡。 |
| 徒25–26章 保羅在亞基帕二世與百尼基面前辯護。 | 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 | 保羅作見證,幾乎感動亞基帕信主。 | 福音進入帝國高層,顯明神的救恩不限貧富貴賤。 |
三、神學總結:神的國 vs. 人的國
| 對比主題 | 羅馬帝國/希律王朝 | 神的國(Kingdom of God) |
|---|---|---|
| 權力來源 | 武力、繼承、政治操作 | 神的呼召與主權 |
| 統治方式 | 威脅、稅收、剝削 | 服事、憐憫、公義 |
| 榮耀象徵 | 凱旋、冠冕、金銀 | 十字架、僕人、愛 |
| 平安觀 | Pax Romana(羅馬的和平:靠武力維持) | Shalom(神的和平:關係與公義的恢復) |
| 君王形象 | 自稱「神之子」 | 耶穌是真「神之子」,但以僕人形象臨世。 |
| 結局 | 帝國短暫而腐敗 | 神國永恆而公義(啟11:15)。 |
Charles Taylor《A Secular Age》指出:「新約的福音不只是靈性信息,而是政治上的宣告:它挑戰羅馬的“救主”與“主”這些帝國稱號,把這些榮耀歸給耶穌基督。」
四、屬靈與實踐反思
信仰與政治的張力—-新約不是政治革命,但其神國觀挑戰了帝國的偶像化權力。真權柄不在羅馬,也不在希律,而在神。
耶穌的「反帝國信息」—-祂不用暴力推翻羅馬,而是用十字架顛覆權力邏輯。十字架是「以愛勝過強權」的終極象徵。
教會的見證角色—–教會不是帝國的附庸,而是神國的代表。信徒活出服事、真理與公義的生活,成為對世界權勢的見證。
今日應用—-當政治與權力要求絕對忠誠時,基督徒必須問:「誰是真主?」福音要求我們尊重政權(羅13:1–7),卻只敬拜神(啟14:7)。
五、查經小組討論問題
觀察題
- 新約中提到哪些羅馬統治者與希律家族成員?他們如何影響耶穌與使徒?
- 「凱撒的物歸給凱撒」這句話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解釋題
3. 為什麼耶穌在希律面前沉默?這對我們有什麼屬靈意義?
4. 保羅如何利用羅馬制度為福音作見證?
應用題
5. 當信仰與政治價值衝突時,我們如何保持忠於神國?
6. 今天的教會如何避免「帝國化」的信仰——追求權勢而非十字架?
六、主題總結
「凱撒自稱是主,耶穌卻以十字架顯出真正的主權;希律以暴力護權,耶穌以犧牲建立永恆的國。」
主題金句:「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