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中關於「羅馬軍團」的主要經文與詮釋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但常被忽略的研經主題——「羅馬軍隊階級(千夫長、百夫長、士兵)」在新約中的出現,並不只是歷史細節,而是展現神的國如何進入帝國權力結構的神學啟示。

下面是完整整理的



一、歷史與社會背景

項目說明
帝國制度羅馬軍團(Legio)是帝國的核心支柱,代表政治、法律與暴力秩序。
階級結構
 • Legatus:軍團長,約 6,000 人之首,由元老院任命。
 • Tribunus(千夫長):下屬軍官,掌管約 1,000 人。
 • Centurio(百夫長):中層軍官,領 80–100 名士兵。
 • Miles(士兵):普通軍人,服役期約 20–25 年。
宗教觀軍人被視為外邦人、暴力職業者,猶太律法不容許其入聖殿。
社會象徵羅馬軍代表強權與壓迫;但在新約中,他們也成為信仰與恩典的對象。

根據 John Dominic Crossan《God and Empire》:「羅馬軍團不僅是帝國暴力的象徵,更是神國宣告的對比背景。
當耶穌稱‘清心的人必見神’時,祂面對的是一個以刀劍建立和平的世界。」【YRGp5U6iqebNJoyc3an3c9†God and Empire†L61-L70】


二、新約主要經文與詮釋對照

經文角色/情境經文摘要神學與詮釋
路3:14士兵問施洗約翰「我們當做什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約翰沒有要求他們離職,而是要他們在職場中行公義。顯示福音不排斥職業,而是改造人心。
太8:5–13;路7:1–10百夫長的僕人得醫治百夫長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外邦軍官成為信心榜樣。耶穌讚歎:「這樣的信心在以色列中我未曾見過。」信心不在血統,而在信靠。
太27:54;可15:39;路23:47百夫長見耶穌死時說話「這真是神的兒子!」第一個在十字架下承認耶穌神子的,是羅馬軍官——象徵外邦人的信仰起點。
徒10:1–48哥尼流,義人百夫長「在該撒利亞有一個百夫長,名叫哥尼流,是義人、敬畏神。」神藉哥尼流開啟福音臨到外邦人。彼得看見神不偏待人。軍官成為教會跨文化轉折的關鍵。
徒21:31–40;22:24–30千夫長路西亞(Claudius Lysias)聽聞暴動,出兵救保羅。後來寫信保護他。羅馬官長雖屬帝國體制,卻在神計畫中保護使徒,顯示神能使用權勢者成就救恩路線。
徒23:17–24百夫長與千夫長護送保羅至該撒利亞「預備馬兩百,騎兵七十,步兵二百…」神藉帝國軍隊護送祂的僕人。這是「神的主權高於帝國權柄」的見證。
徒27:1–44百夫長猶流(Julius)保羅被押往羅馬途中,百夫長善待他。羅馬軍官的人性化:外邦軍人被描繪為憐憫與順服神旨意的工具。
腓1:13;4:22保羅監禁羅馬軍營中「全御營的人都知道我為基督的緣故受捆鎖…該撒家裡的人都問你們安。」福音進入羅馬軍隊與皇宮。神國滲透帝國中心。
徒16:27–34腓立比監獄守衛(類似軍官)地震後監獄開,守衛欲自殺;保羅說:「不要傷害自己!」救恩臨到帝國執法人員的家中。恩典進入最剛硬的體制。

三、神學詮釋與對照

主題羅馬軍人角色神國詮釋
權力的象徵代表帝國暴力、壓迫與秩序維持。耶穌以「非暴力的愛」挑戰帝國的武力邏輯(太5:39)。
外邦信仰的起點百夫長成為外邦人信心的代表。信心超越國族與階級(太8:10)。
正義與良心施洗約翰呼召軍人誠實、公義。神的義能在世俗職場中活出。
救恩的普世性哥尼流領受聖靈。福音正式跨出猶太界線(徒10章)。
帝國中的見證保羅在軍營與皇宮中傳道。福音不是推翻政權,而是轉化人心。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指出:「福音與帝國的對抗不是政治革命,而是靈性的次序轉換。百夫長跪下時,羅馬的秩序被神國的秩序取代。」【BqdDq5wt5EfjZ111SJkdnC†Biblical Theology†L230-L238】


四、屬靈反思與應用

信心不分階級與背景—羅馬軍官(外邦人、職業暴力者)卻成為信心典範。神的恩典超越文化與職業限制。

神能使用權力體制成就救恩—千夫長救保羅、百夫長保護教會。神的主權甚至運行在羅馬軍隊的秩序中。

信徒的職場倫理—-約翰對士兵的勸勉(路3:14)提醒基督徒:在任何職位上,都要憑公義與節制生活。

教會的宣教視野—-福音透過軍官進入帝國中心(腓1:13)。今日信徒也被呼召進入各行業作光作鹽。


五、查經小組討論題

觀察題

  1. 新約中有哪些羅馬軍官被提及?他們的行為有何特點?
  2. 百夫長在十字架下說「這真是神的兒子」有何象徵意義?

解釋題
3. 為什麼施洗約翰沒有叫士兵辭職,而是要他們誠實?
4. 哥尼流的故事對初代教會有什麼突破性意義?

應用題
5. 今天基督徒如何在「體制內」作見證?
6. 當權力與信仰衝突時,我們如何順服神而非人?


六、主題總結

「羅馬軍隊以劍維持和平,耶穌以十字架帶來真平安。百夫長跪下時,神的國已在帝國的心臟開始萌芽。」

主題金句:「我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11)


七、延伸閱讀建議

參考書關於羅馬軍人主題的見解
John Dominic Crossan《God and Empire》羅馬軍隊象徵帝國「暴力的和平」,耶穌的非暴力是對帝國神學的顛覆。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百夫長的信心是「外邦世界的初熟果子」。
N. T. Wright《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羅馬軍權背景下的「神國」信息是政治性又屬靈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