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中「人子」(Son of Man)角色的完整演變脈絡,根據馬可敘事結構與舊約背景(特別是但以理書7章)的神學意義。這是一個典型的 馬可式啟示動態(Markan Revelation Dynamic):耶穌逐步揭露「人子」的層次,從地上的權柄→受苦的彌賽亞→末世榮耀的審判者。
馬可福音中「人子」稱號的三階段演變
馬可福音的人子稱號大約分為 三個主要階段,彼此之間構成張力與漸進式啟示。
第一階段:地上的人子——具有神聖權柄的地上角色(可1–8)
主題:耶穌的權柄在地上展現,卻以「人子」包裹神性身份。這階段人子所做的事帶有「神才能做的事」,但語氣仍處在地上的情境。
經文重點
- 赦罪的權柄(可2:10) 「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
赦罪是屬神的行為(可2:7),因此耶穌以“人子”包覆祂的神性作為。
- 安息日的主(可2:28) 「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祂重新定義神聖的律法權柄。
神學意義;耶穌在人世間以「人子」行使屬神的權柄,但祂並未直接說「我是基督」。
「人子」在這裡是:
- 隱微的、模糊的
- 帶有權柄但仍在人間行動
- 暫時性地遮蔽了祂的完整身分
→ 屬地、具權柄,但未揭露末世面貌。
第二階段:受苦的人子——受苦、被殺、復活的使命(可8–10)
★ 主題:人子不是世俗期待的強勢彌賽亞,而是受苦並以犧牲救贖的耶穌。
這階段是馬可福音的轉捩點,自從彼得宣認「你是基督」(可8:29)後,耶穌立刻反轉眾人對彌賽亞的想像,開始揭露「人子受苦劇本」。
經文重點
- 第一次預言:受苦與拒絕(可8:31)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殺,三日復活。」
- 人子將因人的羞恥而再來(但仍帶審判色彩)(可8:38) 「人子在父的榮耀裏…也要以自己的榮耀降臨。」
這節已開始出現人子的末世性,但尚未清晰。
- 第二次預言:復活後顯榮耀(可9:9, 12)
- 第三次預言:受苦、死亡與復活(可10:33–34)
- 人子來是服事與捨命(可10:45) 「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神學意義
這階段從「地上的權柄」完全跳到「受苦的使命」。
- 人子=受苦的彌賽亞
- 門徒無法接受此點(可8:32;9:32;10:35–40)
- 人性的脆弱與對權力的期待被揭露
→ 人子不只掌權,也必須走受苦之路。
第三階段:榮耀的人子——末世審判者、神聖角色的完全展現(可13 & 14)
★ 主題:耶穌引用但以理書7章,將人子定位為末世審判者、神權的執行者。
當門徒對耶穌的受苦劇本越來越不認同、甚至跌倒(可14章),
耶穌在馬可13章給予他們一個新的“視野”——人子榮耀再臨的異象。
A. 馬可13:26–27 —— 末世的人子
「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祂要差遣天使,召集祂的選民…」
這裡耶穌:
- 引用但以理書7:13–14
- 人子出現在雲中(神的象徵)
- 差遣天使(通常是神的工作)
- 集合選民(神的特權)
- 以神的能力與榮耀出現
這是 神權位格角色,遠超過第一階段的「地上權柄」。
B. 馬可14:62 —— 受審時的人子宣告(你提到「也不算」)
耶穌說:「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雖然這不是耶穌主動的「基督」自稱,
但這是祂最清晰的人子神性宣告。
神學意義
在馬可福音的末段,「人子」達到其最高層次:
- 祂是末世審判的執行者
- 祂做的是上帝才做的事
- 祂帶著雲(神的榮耀象徵)
- 祂差遣天使
- 祂坐在神的右邊
→ 這是但以理書7章的完全實現:“像人子的”末世王者、榮耀的神聖統治者。
馬可福音中「人子」角色演變的三角形圖
┌─────────────┐
│ 第三階段:榮耀的人子 │
│ 末世審判、駕雲降臨、差遣天使 │
└─────────────┘
▲
│
┌─────────────┐
│ 第二階段:受苦的人子 │
│ 必須受苦、被殺、復活、捨命 │
└─────────────┘
▲
│
┌─────────────┐
│ 第一階段:地上的人子 │
│ 赦罪、醫治、安息日的主 │
└─────────────┘
人子角色逐步爬升,劇本逐步揭露,最後在十字架與復活中高潮。
全書結論:人子的「三重面向」
| 階段 | 角色 | 神學重點 |
|---|---|---|
| 地上人子 | 行使神的權柄 | 隱微展露神性 |
| 受苦人子 | 被殺、受苦、捨命 | 彌賽亞使命的顛覆性 |
| 榮耀人子 | 末世審判與集結選民 | 與上帝同權、同榮、同審判 |
馬可的神學就隱藏在這演變之中:耶穌不是因祂是人子所以有榮耀,而是因祂先走受苦之路才進入人子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