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14:1–11藉此「三文治」結構,讓一個愛的行動夾在仇恨與背叛之中,使耶穌的受死從人類的陰謀中顯出為神的救恩計畫,並讓讀者思考誰是真正明白基督榮耀的人

馬可福音十四3~9

3 耶穌在伯大尼痲瘋病人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極貴的純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4有幾個人心中很不高興,說:「何必這樣浪費香膏呢?5這香膏可以賣三百多個銀幣賙濟窮人。」他們就對那女人生氣。6耶穌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7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但是你們不常有我。8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了我的安葬,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9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

參考可十四1~12的脈絡,馬可的寫作目標明顯是要對比兩類人。一類是祭司長文士及猶大, 另一類則是一位無名的女人。 此處將兩個本身沒有直接關係的故事組成一個「三文治」結構:

1 逾越節即將來到

1~2 祭司長文士想法子殺掉耶穌

3~9 無名女人為耶穌的安葬將香膏澆在耶穌頭上

10~12 猶大獻計怎樣殺掉耶穌

12~ 逾越節的預備

「三文治」(sandwich)結構,出現在《馬可福音》14:1–11:

  1. 外層 A(14:1–2):祭司長和文士密謀要殺耶穌。
  2. 內層 B(14:3–9):一位無名的女人在伯大尼為耶穌倒香膏。
  3. 外層 A′(14:10–11):猶大去商議要出賣耶穌。

這是馬可常用的敘事手法,學者稱之為「交錯結構」(intercalation),其目的不是單純的文學技巧,而是神學詮釋的工具。以下是幾個主要目的與神學意義:


一、對比與揭示真正的門徒樣式

這三個事件外表無關,但放在一起形成強烈對比:

人物行動動機神學意義
祭司長與文士謀殺耶穌出於恐懼與嫉妒象徵宗教領袖的盲目與惡意
無名女人傾倒香膏在耶穌頭上愛與先知性洞察真門徒的榜樣,認出耶穌的死亡意義
猶大出賣耶穌貪婪與失望失敗的門徒,外表忠誠、內心背叛

→ 馬可藉此「三明治」揭示出真與假門徒的對比。女人的行動夾在兩個背叛與陰謀之間,如同黑暗中的光,成為忠誠與愛的典範。


二、解釋耶穌的死亡:預備安葬的行動

馬可讓「女人的膏抹」夾在「殺耶穌」的陰謀裡,具有象徵意義:

  • 她的行動是為耶穌的安葬預備(14:8)。
  • 因此,在殺機逼近的敘事中,這膏抹行動揭示:耶穌的受死不是意外,而是神預定的救贖計畫
  • 馬可以這種方式將「陰謀 → 受死 → 愛的奉獻」三者並置,讓死亡的陰暗背景襯托出耶穌的受死具有救恩的意義。

三、顛覆價值觀:神國的榮耀與代價

馬可一再強調神國與世俗權勢的對立。這結構讓我們看見:

  • 宗教領袖與門徒中的猶大代表世界的邏輯——權力、控制、利益。
  • 無名女人則代表神國的邏輯——奉獻、愛、犧牲。

她的行動是對耶穌真正的認識:他是將以死亡成全救恩的受苦僕人(參賽53章)。
馬可藉此反問讀者:誰才真正認識彌賽亞?


四、敘事功能:預告逾越節與受難的高潮

開頭與結尾提到「逾越節將近」與「殺害陰謀」,為第14–15章的受難鋪路。內層的膏抹行動則作為象徵性的「預先埋葬」,預示耶穌的死與葬。→ 這樣的結構在文學上起「過渡」與「預告」的作用,使敘事更緊密且富神學深意。


五、總結:馬可「三文治」結構的目的

  1. 神學對比——忠誠與背叛、愛與陰謀的鮮明對照。
  2. 預告受難——女人的行動詮釋耶穌之死的救贖意義。
  3. 挑戰門徒——提醒讀者何為真正的跟隨。
  4. 揭示馬可神學核心——彌賽亞的榮耀在十字架的受苦中彰顯。

若用一句話總結:馬可藉此「三文治」結構,讓一個愛的行動夾在仇恨與背叛之中,使耶穌的受死從人類的陰謀中顯出為神的救恩計畫,並讓讀者思考誰是真正明白基督榮耀的人。

《馬可福音》14:1–11 這個「三文治結構」放到學術詮釋的脈絡中,綜合幾位主要新約學者(Burkett、Holladay、Witherington、Carson & Moo 等)的觀點


一、結構重點回顧

馬可 14:1–11:

段落內容敘事角色主題
A (14:1–2)祭司長與文士密謀殺耶穌宗教領袖陰謀與權力
B (14:3–9)伯大尼無名女子為耶穌抹香膏無名女子愛與奉獻
A′ (14:10–11)猶大賣主給祭司長門徒之一背叛與貪婪

馬可藉此形成對比:仇恨與背叛包夾愛的奉獻,使整段成為神學性的「詮釋框架」。


二、學術詮釋比較

Delbert Burket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Burkett 強調馬可敘事的「神學結構性」:

  • 馬可經常使用交錯法(intercalation),例如:無花果樹與聖殿潔淨(可11:12–25)、睚魯的女兒與血漏婦人(可5:21–43)。
  • 這種結構「互相詮釋」兩個事件,內層事件揭示外層事件的意義
  • 在 14:1–11,女人的行動象徵「對耶穌受死的正確回應」,與陰謀和背叛形成對比。
  • 因此,馬可透過文學安排,引導讀者從神學角度看見耶穌的死是被愛理解的,不只是被仇恨造成的。

Burkett 強調:“The inner story interprets the outer one; love explains death more truly than hatred does.”
(「內層的故事詮釋外層的故事;愛,比恨更真實地解釋了死亡。」)


Carl R. Hollada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bingdon, 2005),Holladay 特別從**敘事倫理(narrative ethics)**的角度來看:

  • 這段「三文治」不只是文學設計,而是「門徒典範的展示」。
  • 在受難敘事開端,女人的行動被刻意放在猶大背叛之前,形成道德對照
  • 馬可在此展示何為「真門徒」:一個看似軟弱的女性行動,卻成為唯一理解彌賽亞命運的人。

他指出:“Mark often sets unnamed characters as moral exemplars over against the failing disciples.”(「馬可經常讓無名人物成為道德榜樣,對照失敗的門徒。」)。 這說明馬可神學的「反轉」(reversal):權力者失敗,卑微者得以洞察真理。


Ben Witherington III

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Witherington 從「神國神學」(Kingdom theology)的角度解釋這結構:

  • 對他而言,這三明治揭示神國的「價值轉換」(value inversion):
    • 世界追求掌控與報償(祭司長、猶大),
    • 神國看重愛與奉獻(女人)。
  • 她的行動不是浪費,而是「先知性的敬拜」——宣告彌賽亞的死與榮耀。
  • 在馬可神學裡,「死亡即是加冕」,「受苦即是榮耀」;這結構預示整個受難敘事的方向。

他總結說:“The woman anticipates the cross; her act is an enacted parable of the Kingdom’s reversal of values.”
(「這女人的舉動預示十字架,是一個以行動演出的神國反轉比喻。」)


D. A. Carson & Douglas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Zondervan, 2005),Carson & Moo 關注馬可的敘事神學與受難主題

  • 他們認為馬可在受難週記敘中刻意「前後夾擊」,讓耶穌受死的陰謀與忠誠的奉獻並列。
  • 這不僅凸顯了耶穌的命運必然性,也顯出「信心的少數見證」。
  • 他們指出: 「The anointing at Bethany becomes a prophetic sign of Jesus’ burial, thus framing the passion in divine purpose rather than human tragedy.」

馬可的目的不是強調悲劇,而是透過愛的行動揭示神的主權——神的計畫包裹在人類的罪惡之中。


三、神學總整

結合這些觀點,我們可以說:

神學層面三文治結構的意義
敘事功能內層事件詮釋外層陰謀,使故事形成神學對照(Burkett)
倫理層面顛覆社會與宗教的角色期待,突顯真門徒的愛(Holladay)
神國觀宣告神國價值的反轉,預示十字架的榮耀(Witherington)
受難神學將人類的陰謀納入神的救恩旨意中(Carson & Moo)

四、神學總結

馬可14:1–11的「三文治」結構是受難神學的導入章

  1. 愛的行動被恨所包圍 —— 展現光在黑暗中照耀(約1:5的平行思想)。
  2. 女性的奉獻成為先知性見證 —— 她比任何門徒更理解耶穌的命定。
  3. 神的計畫勝過人的陰謀 —— 十字架並非失敗,而是榮耀的開始。
  4. 讀者被邀請作出抉擇 —— 你要像祭司長與猶大那樣算計,還是像這女人那樣傾倒一切?

若用一句神學性的總結:馬可藉「三文治」結構揭示:在陰謀與背叛中,真正的門徒是那個以愛回應死亡的人;而耶穌的受死,是在愛的香氣中被預告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