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約學者與詩篇研究者都指出:馬可福音14:18 所用的語言和意象,確實是有意呼應〈詩篇41:9〉(LXX 41:10),以引導讀者從「受苦義人被密友出賣」的詩篇傳統,來理解耶穌的心境與神學意義。分層分析這個問題。
一、文本對應與語言證據
| 經文 | 希臘文 | 中文意譯 |
|---|---|---|
| 詩篇 41:9 (LXX 40:10) | ὁ ἐσθίων ἄρτους μου ἐμεγάλυνεν ἐπ’ ἐμὲ πτερνισμόν | 「吃我飯的人、向我踢腳」 |
| 馬可 14:18 | ὁ ἐσθίων μετ’ ἐμοῦ παραδώσει με | 「與我同吃的人要出賣我」 |
可見兩者核心短語相似:詩篇:「吃我飯的人」(ὁ ἐσθίων ἄρτους μου),馬可:「與我同吃的人」(ὁ ἐσθίων μετ’ ἐμοῦ)雖非逐字引述,但語義結構、主題、情境都極其相近。這種「語義呼應」(verbal echo) 是馬可福音中常見的間接引用(allusion)。
二、馬可的舊約引用方式:以「回聲」喚起詩篇意象
根據 D. A. Carson & Douglas Moo 在《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中指出:馬可福音很少直接引用舊約經文,但他「以暗示與影射(echoes and allusions)」讓讀者在敘事中體會耶穌如何成全以色列義人的命運。
這與《詩篇41》的引用模式完全吻合:耶穌不明言「經上記着說」,但馬可讓祂的話語自然帶出詩篇的語感,使有舊約素養的聽眾立刻聯想到那首「受苦義人」的哀歌。
三、詩篇41篇的神學背景:義人被密友背叛
〈詩篇41〉屬於「個人哀歌」類,詩人描述自己:被敵人圍攻;被朋友出賣;最終仍堅信耶和華會拯救他、使他在祂面前站立得穩。
其主題與後來「受苦僕人」(賽53)相似,是「義人受苦但被神翻轉」的圖像。這種詩篇在第二聖殿時期猶太傳統中,被視為「彌賽亞詩篇」或「義人典範詩」,表達神僕被惡人出賣、但終被神伸冤的信念。 因此,馬可若有意引用〈詩篇41〉,就是在讓讀者以「義人受苦—被出賣—終得伸冤」的傳統來解讀耶穌的受難。
四、馬可的神學用意:讓讀者從詩人轉向彌賽亞
從敘事功能看,馬可14章中耶穌的引用:
- 揭示耶穌的孤立——祂不僅被宗教領袖拒絕,也被親密的門徒背叛。
- 將耶穌放入受苦義人傳統——祂不是被動的悲劇主角,而是以色列義人苦難的最終體現。
- 預告十字架的神學意義——祂的受苦既是人的罪惡所致,也是神救恩計畫的成全。
這種「詩篇義人—彌賽亞受難」的連結,在後來的福音書(特別是約13:18)被明確化,耶穌自己說:「吃我餅的,用腳踢我,這是要應驗經上所說的話。」 馬可雖未明言「應驗經上所記」,但讀者在詩篇的語境下,已能感受到同樣的神學張力。
五、學者觀點綜合
| 學者 | 觀點摘要 |
|---|---|
| Carl Hollada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T》) | 馬可14:18是「間接引用」詩篇41,用以強調耶穌作為受苦義人被密友出賣,建立神僕與彌賽亞之間的連續性。 |
|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 | 馬可將詩篇義人形象「基督化」(christologize),表明耶穌的受難不僅是歷史事件,而是神國翻轉的象徵。 |
| Delbert Burkett(《Introduction to the NT and Origins of Christianity》) | 馬可善用「舊約語感」讓受難場景產生經文回聲,使耶穌的苦難被置於以色列信仰的故事線之中。 |
| D. A. Carson & Douglas Moo | 此處為典型的「隱含應驗」(implicit fulfillment),顯示馬可以敘事喚起經文的實現,而非直接宣告預言成就。 |
六、神學結論
馬可確實是有意透過「ὁ ἐσθίων μετʼ ἐμοῦ」的措辭,讓讀者回想〈詩篇41〉中受苦詩人的經驗,從而理解耶穌此刻的心境與使命。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讀者在經文之間聽見「回聲」——詩篇中的孤獨義人,最終在馬可筆下被揭示為那位以生命承擔人類背叛的受苦彌賽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