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十五21~32 21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強迫他同去,好背耶穌的十字架。22他們帶耶穌到了一個地方叫各各他(翻出來就是「髑髏地」),23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他卻不受。24於是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抽籤分他的衣服,看誰得甚麼。25他們把他釘十字架的時候是上午九點鐘。26 罪狀牌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27他們又把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29從那裏經過的人譏笑他,搖著頭,說:「哼!你這拆毀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30救救你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呀!」31眾祭司長和文士也這樣嘲笑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32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好讓我們看見就信了呀!」那和他同釘的人也譏諷他。
表面上,古利奈人西門只是偶然被羅馬兵強迫的「路人甲」——但在《馬可福音》的神學脈絡裡,他的行動極具象徵與門徒意義。可以說,「為耶穌背十字架」在馬可神學中是極為重要的時刻之一,它不只是歷史事件,更是一個神學啟示、一個門徒圖像的顯現。
一、從敘事層面來看:西門出現的「時刻」
當我們回顧馬可的受難敘事(可15:16–41),會發現:耶穌的門徒全數逃散(14:50),彼得三次不認主(14:72);羅馬士兵譏笑、群眾辱罵、祭司長嘲諷(15:29–32);唯一與耶穌同行的,不是任何門徒,而是一位外邦人西門。
因此,西門背十字架的行動不只是歷史細節,而是馬可筆下的一個「神學反轉(reversal)」——門徒不在場,一位外人卻在實踐作門徒的呼召。
二、從語言與象徵看:呼應馬可8:34的「背十字架」教導
早在 馬可8:34,耶穌曾說過:「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這是全卷馬可的門徒核心呼召。到第15章,當耶穌真的背起十架時,卻無法再承受(因鞭打之故,體力已盡),此時,一位從鄉下來的外人被迫「為祂背十字架」。馬可讀者立刻會聽到那句話的回聲(echo)——這人不知不覺中,實踐了耶穌對門徒的呼召。
所以:西門背十字架,不只是歷史參與,而是「門徒真義的實現」——捨己、跟隨、同行於苦路。
三、從人物設計看:外邦人「反成」真門徒
馬可特別指出西門的身分:「古利奈人」,這是北非利比亞地區的一座城市。他不是耶路撒冷的猶太領袖、不是門徒、甚至不是耶穌的追隨者。但他被迫走上這條路,卻成了整個受難故事中唯一與耶穌同走苦路的人。 這正呼應馬可福音的神學主題:被棄的成為蒙召的,遠方的反而比近處的更明白神的心。這與馬可其他「外邦人信心」的敘事一致(如可7章的推羅婦人、可15:39百夫長宣告「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換言之:古利奈人西門是「外邦世界的代表」,預示福音將由十字架開始,擴展到列國。
四、從歷史與傳統推測:馬可福音的讀者背景
馬可罕有地記下古利奈人西門「亞歷山大和魯孚」兩位兒子的名字,這極具意義。
根據 羅馬書 16:13:「問在主裡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安。」保羅在羅馬問安時提到「魯孚」,而馬可的福音正是寫給羅馬信徒。因此許多學者(如 D. A. Carson、Ben Witherington、Carl Holladay 等)推測:魯孚可能就是保羅提到的那位羅馬教會信徒;西門一家可能成了初代教會的重要見證者;馬可提名,是因為讀者「認識他們」。
也就是說:「為耶穌背十字架」的西門,不只是偶然的旁觀者,他的經歷成為羅馬信徒信仰的原型——一位被迫與基督同受苦、卻因此得以親歷救恩的門徒。
五、神學層面:被迫的背負 → 自願的跟隨
在馬可的筆觸中,「強迫」(ἀγγαρεύουσιν, angareuousin)這個字極有張力。它出自羅馬軍制度,指強迫平民運送軍物。
但這「被迫」的行動,在神學上卻成了:神的揀選。
他原本是被逼的,卻成為唯一實際「與耶穌同行上各各他」的人。這正是馬可福音的悖論(paradox):在神國裡,「被迫」往往成為「被召」;「無意」的順服,成為「真正」的跟隨。
六、屬靈與教會應用
| 面向 | 啟示 | 屬靈意義 |
|---|---|---|
| 門徒身份 | 真正的門徒不是口頭認信者,而是願意「與基督同負苦難」的人 | 信仰不是旁觀,而是同行 |
| 十字架的重擔 | 西門替耶穌背十架,也象徵信徒在世界中承擔主的羞辱與代價 | 背十字架是參與救恩的途徑 |
| 外邦的蒙召 | 外邦人先成為真門徒,暗示福音超越以色列邊界 | 神的救恩臨到萬民 |
| 被迫成為蒙召 | 被迫的順服仍能成為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 | 神能使用「非自願的順服」來成就祂的旨意 |
七、結論:為耶穌背十字架的重要性
「為耶穌背十字架」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馬可整卷福音的縮影。它把:門徒呼召(8:34)、十字架神學(10:45)、外邦人蒙召(15:21, 39)三個主題在受難敘事中具體實現。當真門徒逃走時,一個陌生人代替他們實踐了門徒的呼召——
這是馬可對教會最深的挑戰與安慰。
神學總結句
西門的十字架,不只是耶穌的重擔,也是每個信徒被邀請背負的十字架。在他被迫的順服中,我們看見了神國的悖論:
「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8:35)
葉建霖老師註釋:
馬可不常列出這些出現片時之人物的名字,許多重要的角色,例如是第五章經血不止的女人、第七章的推羅境內的外邦婦人、第八章伯賽大的盲人、第十章有錢財的人、第十四章在伯大尼膏耶穌的女人等等,都是沒有名字的。
但馬可卻偏偏在這裏詳細列出西門的背景資料。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這個西門正是耶穌釘十架的目擊證人 (eyewitness),亦是馬可這段記載的資料來源。又或者,亞歷山大和魯孚都是羅馬城第一代馬可福音的讀者,會眾都認識他們,知道他們的父親曾為耶穌背起十架(羅十六12~13)。
當門徒已經雞飛狗走,不知去了哪裏(自馬可福音十四章72 節起,馬可再沒有記述門徒的出現),這位從鄉下來的人卻有幸能為耶穌背十架至各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