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是寫給受苦、被逼迫的外邦信徒,目的是要告訴他們——那位被釘的耶穌就是神的兒子;背十字架的道路正是進入榮耀的道路。

要理解《馬可福音》的信息與神學,首先就必須弄清楚:他寫給誰?為什麼寫?這兩個問題(對象與目的)是研究馬可的關鍵入口。讓我們一步一步從歷史背景、文本線索與神學目的三個層面來看。


一、馬可福音的寫作背景

作者傳統:馬可(約翰馬可)

根據早期教父傳統(尤其是帕皮亞 Papias 約主後110年左右):「馬可是彼得的翻譯者,按照他所記得的,準確地記錄下主所說所行的一切,雖不按次序,但忠於真實。」——《教會史》3.39(優西比烏 Eusebius 引述帕皮亞)

意思是:馬可不是耶穌的直接門徒,而是彼得的門徒與記錄者,他把彼得在宣講中所講的耶穌故事整理成書。這使得《馬可福音》成為:最早的福音書、以彼得見證為核心的福音敘事。


寫作時間:主後65–70年間

大多數學者認為《馬可福音》寫於:尼祿大火與逼迫之後(約主後64年)耶路撒冷被毀之前或當時(主後70年)

理由:書中多處暗示信徒受迫害(可8:34–38; 13:9–13);對聖殿的預言(可13:2)似乎正在應驗中;用語與羅馬文化密切(如拉丁借詞 centurio, denarius 等)。 結論:馬可寫於羅馬帝國逼迫的危險年代


地點:羅馬或羅馬帝國境內的外邦城市

學術主流認為:《馬可福音》是寫給羅馬教會或外邦信徒群體

證據:
  1. 拉丁語借詞:馬可使用多個拉丁詞彙(例如:centurio(百夫長,可15:39)、speculator(侍衛,可6:27)),
    顯示其受羅馬語境影響。
  2. 解釋猶太習俗
    馬可常向讀者解釋猶太背景(可7:3–4; 14:12; 15:42),表示讀者不是猶太人,而是外邦人
  3. 強調受苦主題
    羅馬信徒正面臨尼祿逼迫,馬可筆下的耶穌受難成為「受苦信仰的榜樣」。

二、對象:在逼迫中受試煉的外邦信徒

綜合內外證,馬可福音的讀者應是:居住於羅馬(或羅馬帝國)、以外邦人為主的教會群體,他們正面對信仰逼迫與門徒失落的危機。

他們的困境包括:外在的逼迫(社會與政治壓力);內在的疑惑(為何跟隨基督卻受苦?);門徒失敗的反思(彼得不認主、眾人逃散)。馬可要以耶穌的受苦來鼓勵他們:「你們走的路,就是主先走過的路。十字架不是結束,而是榮耀的起頭。」


三、目的:在苦難中堅固信心、重申門徒呼召

學者如 Ben Witherington III, Carl Holladay, R. T. France,
大致歸納出三個主要目的:


(一)重申耶穌是「受苦的彌賽亞」

馬可要糾正當時「彌賽亞只會勝利」的錯誤觀念。他強調:耶穌的榮耀在十字架中彰顯;祂不是勝利的戰士,而是受苦的僕人(參賽53章)。

主題經文:「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 馬可的基督論核心是「受苦的主權」。他要讀者認識:十字架不是失敗,而是神的勝利。


(二)勸勉門徒在苦難中持守信仰

馬可筆下的門徒群像非常真實——他們誤解、害怕、逃跑、否認。但最後(可16:7)天使說:「你們去告訴門徒和彼得,耶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 這是整卷書的安慰重點:即使失敗的門徒,也仍被呼召回歸與恢復。

馬可要鼓勵羅馬信徒:「不要因懼怕而否認主,即使跌倒,主仍願再召你起來。」


(三)宣告神的國已臨到——真「福音」

開篇(可1:14–15):「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這是馬可的宣教宣言。
他要告訴外邦人:「耶穌的故事不只是猶太人的事,而是神國臨到萬民的好消息。」


四、馬可福音的神學主軸:十字架的門徒之路

主題描述關鍵經文
受苦的基督彌賽亞以服事與受難成全救恩8:31;10:45
失敗的門徒門徒代表人類軟弱,但仍蒙恩召14:50–72
神國的奧祕神國臨到,但需信心與悔改才能看見4:11;9:1
十字架的呼召跟隨基督必經苦路8:34–35
普世的福音神國臨到外邦人7:24–30;15:39

五、結論:馬可書寫的對象與目的

面向說明
對象羅馬(或帝國境內)的外邦信徒群體,在逼迫與信仰動搖中掙扎
背景主後60年代,尼祿逼迫後的信仰危機;彼得殉道後教會需要安慰與根基
目的 重申耶穌是受苦的彌賽亞; 鼓勵信徒在苦難中堅定跟隨; 宣告神國的福音臨到萬民。
神學焦點「十字架的耶穌」與「背十字架的門徒」
核心經文「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

一句總結:馬可寫給受苦、被逼迫的外邦信徒,目的是要告訴他們——那位被釘的耶穌就是神的兒子;背十字架的道路正是進入榮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