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 8 章(平靜風浪) 與 馬太 14 章(海上行走)並不是重複的故事,而是門徒信心成長的兩個階段

下面深入對比並解釋 馬太福音 8 章(平靜風浪)馬太福音 14 章(海上行走) 兩段敘事的差異與屬靈意義。


兩段經文的敘事差異

1. 主的同在方式不同

馬太 8:23–27 — 耶穌「與門徒同在船上」
  • 耶穌在船上,同受風浪威脅。
  • 祂看似「睡著了」,但實際上仍掌權。
  • 門徒在祂的身旁,但仍害怕、驚慌。
馬太 14:22–33 — 耶穌「不在船上」
  • 耶穌先催門徒上船,自己獨自在山上禱告。
  • 門徒必須獨自面對逆風與波浪。
  • 之後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前來,但是在風浪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之後。

差異重點:8 章是「主在身邊」,14 章是「主暫時不在身邊」的經驗。


2. 門徒的角色定位不同

8 章:門徒是受保護的跟隨者
  • 跟著耶穌走,耶穌吩咐他們上船。
  • 耶穌掌控一切、親自處理。
14 章:門徒被訓練成信靠者
  • 耶穌「催他們」先上船(14:22),刻意安排他們面對困境。
  • 他們被置於一個需要獨立信靠耶穌的位置。

3. 耶穌介入的方式與時間不同

8 章:耶穌立刻起來平靜風浪

祂被叫醒後立刻說:「風和海就大大平靜了」。

14 章:耶穌延遲出現,先讓門徒努力對抗逆風
  • 耶穌直到夜裡第四更天(凌晨 3–6 點)才出現。
  • 門徒已經艱辛划船很久。

差異重點:一個是「耶穌立即拯救」,另一個則是「耶穌讓風吹一陣子」。


4. 信心的主題不同

8 章:門徒缺乏信心(fear vs. faith)

耶穌責備:「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膽怯?」

他們看見風浪就恐懼,忘記耶穌的權能。

14 章:耶穌呼召更深的信心(從小信到冒險信心)
  • 彼得甚至走出船之外、踏在水面上。
  • 耶穌責備的是:「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

不同層次:8 章:害怕風浪,14 章:敢踏出來,但在風大時失去焦點


兩段故事的神學意義與門徒訓練進程

1. 8 章是「初信階段」的信心教訓:認識耶穌的主權
  • 門徒需要初步認識耶穌是誰:「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8:27)
  • 強調耶穌掌管自然、掌管混亂。

意義:耶穌以祂的同在安定人心,是「信心的基礎課程」。


14 章是「成熟信心」的訓練:在看不見祂時仍然相信
  • 耶穌不在船上,是刻意的安排(14:22)。
  • 耶穌在風浪中行走,是要讓門徒認識祂更深的身份:「我是,不要怕」(14:27)──這句語氣近似「我是 I AM」,向他們啟示祂的神性。

意義:這是進階課程:「在沒有感受到祂同在時,也仍然信靠祂。」


2. 14 章加入了「信心冒險」的元素:彼得走在水面上
  • 若 8 章是看見耶穌平靜風浪,
  • 14 章則是邀請門徒走進風浪、行在水面上。

這象徵信心的成熟:不只是被耶穌拯救,而是與耶穌一起行走超越自然的道路。


3. 從「救我」到「敬拜祂」的轉變
8 章的結束:門徒驚訝:「這是怎樣的人?」14 章的結束:「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14:33)

成長軌跡:驚訝 → 認識 → 敬拜。這是信仰深化的過程。


綜合意義:主在不同階段用不同方式帶領門徒

重點馬太 8 章馬太 14 章
耶穌的位置船上,與他們在一起不在船上,後來在海面上
門徒角色初學者,被保護被訓練、成長
信心挑戰害怕風浪在風浪中行走,保持專注
耶穌的顯現平靜風浪啟示祂的神性(我是)
故事結論驚訝「這是誰?」敬拜「你真是神的兒子」

這兩段故事象徵了信徒在生命中兩種不同階段的經歷:

1. 主與你同在「可感」的階段
  • 你能感受神的同在
  • 禱告常常被立即回應
  • 信心還在建立
  • 神保護你,讓你學祂可信靠

就像馬太 8 章。


2. 主似乎「不在船上」的階段
  • 禱告像沒有回應
  • 生活有逆風、挫折
  • 神似乎沉默
  • 你必須用信心倚靠祂的話,而不是感覺

但其實祂在山上為你禱告(14:23),並會在你最需要時出現。這是信心更深的操練。


結語

馬太 8 章與 14 章並不是重複的故事,而是門徒信心成長的兩個階段。8 章的課程:「無論環境如何,耶穌與我們同在並掌權。」14 章的課程:「即使祂看似不在船上,我們仍要相信祂;因為祂在風浪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