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提供 最完整、學術界常用、並整理成表格化的〈馬太如何呈現耶穌為新摩西〉對照表。這份資料整合:
- 第二聖殿猶太背景
- 舊約—新約互文
- 馬太福音五大講論(對應摩西五經)
- 學者如 Dale Allison、R.T. France、John Meier 等人的研究見解
看到馬太如何有系統地建構 耶穌=新摩西(New Moses Typology) 的強大敘事框架。
一、總覽:馬太福音中的「新摩西」主題核心
馬太藉由敘事、講論、山、律法、出埃及典故等方式,使讀者認出:耶穌不是“像”摩西,而是超越摩西、成全摩西的人物。
功能:建立耶穌的權柄,使耶穌的教導=新律法,顯示耶穌完成以色列歷史,設定他為神國真正的領導者、教師、救贖者
二、〈耶穌 vs 摩西〉完整對照表
以下是最具代表性、最系統性的表格:
【1】出生與孩童時期(出埃及背景典故)
| 摩西(舊約) | 耶穌(馬太福音) | 馬太神學意義 |
|---|
| 法老殺希伯來男嬰(出 1–2) | 希律屠殺伯利恆男嬰(太 2:16–18) | 新摩西誕生 |
| 摩西幼時得神保守(出 2:1–10) | 耶穌幼時得神保守,天使指示(太 2:13–15) | 神親自看守彌賽亞 |
| 摩西逃離埃及的危害 | 耶穌被帶往埃及避難(太 2:13–14) | 何 11:1 應驗:「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 |
| 摩西出埃及 → 回以色列 | 耶穌出埃及 → 回拿撒勒 | 救贖故事重現 |
【2】山(the Mountain)作為啟示與律法之地
| 摩西 | 耶穌(馬太) | 意義 |
|---|
| 在山上領受律法(出 19–20) | 山上寶訓(太 5–7) | 新律法・新約 |
| 摩西七日上山(出 24:15–18) | 耶穌登山變像(太 17) | 神的聲音驗證彌賽亞 |
| 摩西在山上看見神的榮光 | 耶穌變像顯榮光 | 耶穌 > 摩西 |
【3】律法、誡命、教導 —— 新摩西的核心功能
| 摩西 | 耶穌(馬太) | 神學意義 |
|---|
| 頒布十誡與律法(出 20) | 詮釋律法:「你們聽見有話說…但我告訴你」(太 5:21–48) | 耶穌成全律法(太 5:17) |
| 摩西教導百姓(申命記) | 耶穌五大講論(太 5–7;10;13;18;24–25) | 馬太有意重現「五經」結構 |
| 摩西建立約(出 24) | 耶穌建立新約(太 26:28) | 新約 > 舊約 |
【4】五大講論 = 新五經(學者最常引用的結構)
馬太有決定性的五篇大講論,對應摩西五經:
| 馬太福音 | 主題 | 對應摩西五經 |
|---|
| 太 5–7 | 山上寶訓(律法) | 出埃及記(律法) |
| 太 10 | 差遣門徒 | 利未記(聖潔、祭司群體) |
| 太 13 | 國度比喻 | 民數記(曠野教導) |
| 太 18 | 群體生活/饒恕 | 申命記核心的「愛與順服」 |
| 太 24–25 | 末世論講論 | 申命記末段(祝福/咒詛) |
功能:馬太以書卷結構宣告:耶穌的教導=新五經→ 耶穌是新摩西的最強證據之一。
【5】神蹟與拯救者身分
| 摩西 | 耶穌 | 意義 |
|---|
| 摩西行神蹟(十災、紅海) | 耶穌行醫治、風浪止息、趕鬼 | 彌賽亞行動 = 神親自拯救 |
| 摩西引百姓過紅海(出 14) | 耶穌使門徒在海上得救(太 14) | 新出埃及的象徵 |
【6】試探與順服 —— 曠野 40 的對照
| 摩西/以色列 | 耶穌 | 意義 |
|---|
| 以色列 40 年失敗(民數記) | 耶穌 40 日試探完全得勝(太 4:1–11) | 耶穌成為「真正的以色列」 |
| 試探場景都涉及申命記 | 耶穌三次引用申命記(申 6–8) | 新的申命記教師 |
【7】權柄與律法地位的對照
| 摩西 | 耶穌 | 神學意義 |
|---|
| 摩西代表律法 | 耶穌成全律法(太 5:17) | 舊約 → 耶穌 |
| 摩西教導百姓要聽耶和華話 | 神親自說:「你們要聽祂!」(太 17:5) | 耶穌比摩西更大 |
| 摩西的面容發光(出 34) | 耶穌變像全身發光(太 17) | 耶穌顯出神子的本質 |
【8】神的呼召與職分
| 摩西 | 耶穌 | 神學意義 |
|---|
| 摩西從埃及被召出來 | 耶穌從埃及被召出來(太 2:15) | 何西阿書典故應驗 |
| 摩西是以色列的領袖、教師、代求者 | 耶穌作彌賽亞、神國的王、教師、代求者 | 恩典>律法 |
【9】敵對勢力與拒絕(Pharaoh vs Herod)
| 摩西 | 耶穌 | 意義 |
|---|
| 法老拒絕、迫害摩西 | 希律、法利賽人拒絕、迫害耶穌 | 從「政治」到「宗教」拒絕者 |
| 以色列人常悖逆摩西 | 當代以色列拒絕耶穌(太 23) | 新以色列群體誕生(教會) |
【10】結局與遺命(Farewell Discourse)
| 摩西 | 耶穌 | 意義 |
|---|
| 摩西在摩押地留遺命(申命記) | 耶穌大使命(太 28:18–20) | 申命記 → 大使命的神學遺產 |
| 摩西呼籲以色列遵守律法 | 耶穌呼籲門徒遵守祂的教導(28:20) | 新約的「順服」 |
三、馬太呈現「新摩西」的三大神學目的
(1)證明耶穌是彌賽亞,承接並完成摩西使命
(2)顯示耶穌帶出「新出埃及、新創造」
馬太 1–4 章連續使用出埃及故事:
- 逃離惡王迫害
- 埃及避難
- 約旦河(類似紅海)
- 曠野 40(類似以色列 40 年)
→ 耶穌重走以色列的道路,但完全順服。
(3)建立耶穌為(新)律法教師(New Torah Teacher)
- 五大講論 = 新五經
- 山上寶訓 = 新十誡
- 教導帶有「但我告訴你們」的權柄
耶穌不是更新律法,而是:讓律法在祂裡面完成、展現本意。
四、總結:馬太如何呈現耶穌是新摩西?
| 面向 | 新摩西證據 |
|---|
| 敘事 | 出生、逃埃及、曠野試探、上山啟示 |
| 結構 | 五大講論=新五經 |
| 教導 | 詮釋律法、登山寶訓 |
| 行動 | 神蹟、牧養、國度領導 |
| 神學 | 耶穌成全律法與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