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Carson & Moo)與《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Charles Puskas)等主要學者的分析,路加—使徒行傳的書寫對象與目的可分為以下幾個面向來理解:
一、書寫對象(Intended Audience)
- 提阿非羅(Theophilus)路加在兩卷書的開頭都明確提到提阿非羅(路1:3;徒1:1),稱呼他為「尊貴的提阿非羅」(Most Excellent Theophilus),這是當時對羅馬社會中高階官員或貴族的尊稱。多數學者認為他是一位信仰剛建立、需要確認信仰根基的基督徒,或可能是資助路加寫作的贊助人(patron)。
- 更廣泛的外邦讀者群–儘管書信以個人為對象,但路加「幾乎可以肯定有更廣泛的讀者群在他心中」。他們多為希臘化世界的外邦信徒,甚至可能是對猶太信仰抱有好感的「敬畏上帝者」(God-fearers)。
二、書寫目的(Purpose of Luke–Acts)
- 確認信仰與教導真理
- 路加明白指出目的:「要叫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1:4)。
他寫作的目的之一是使信徒對所信的真理有確據,並了解上帝的救恩在歷史中如何成就。
- 路加明白指出目的:「要叫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1:4)。
- 展示救恩歷史(Salvation History)
- 路加—使徒行傳呈現了三個歷史階段: 以色列時期(律法與先知)→ 耶穌的事奉時期 → 教會與聖靈的時期。
這個架構幫助基督徒明白,他們正處於上帝救恩計畫的第三階段——教會時代。
- 路加—使徒行傳呈現了三個歷史階段: 以色列時期(律法與先知)→ 耶穌的事奉時期 → 教會與聖靈的時期。
- 為基督信仰作辯護(Apologetic Purpose)
- 路加在《使徒行傳》中多次描繪羅馬官員對基督徒友善(徒16:38–39;18:12–17;26:31–32),顯示他意圖向羅馬社會辯護基督教不是叛亂運動,而是一個合法、和平的信仰。
- 有學者(如 Burkett)指出,這可能是要「解除羅馬政府對基督教的誤解,顯明基督徒對政權並非威脅」。
- 教導與造就教會(Didactic Purpose)
- 路加的歷史不是單純紀錄事件,而是「有神學目的的歷史敘事」,強調上帝在歷史中的工作,特別是聖靈在教會中的行動。
- 其目的不僅是「告訴信徒發生了什麼」,更是要讓他們明白「為何上帝這樣作工」——藉聖靈延續耶穌的使命,建立普世的教會。
三、整合性概覽
| 面向 | 說明 |
|---|---|
| 主要對象 | 提阿非羅(可能為高階羅馬信徒或贊助人);廣義上為外邦信徒群體。 |
| 信仰背景 | 希臘化社會中受過教育、熟悉猶太信仰的外邦人。 |
| 寫作目的 | ①加強信徒對福音真理的確信; ②展示救恩歷史的連續性; ③為基督教辯護、洗刷誤會; ④教導教會理解聖靈持續的使命。 |
| 神學焦點 | 上帝的救恩從耶穌延伸到萬民;聖靈主導教會的成長;基督信仰與社會政治的相容性。 |
總結神學意涵
路加—使徒行傳是為了讓信徒(特別是外邦信徒)明白:耶穌的福音是歷史中上帝救恩計畫的延續與成全;這救恩超越以色列的疆界,進入萬民之中;聖靈如今成為教會使命的推動者,使信徒能在世俗帝國中,以確信與智慧活出上帝的國。
若以一句話總結:「路加—使徒行傳的目的,是要堅固信徒對基督信仰的確據,顯明上帝在歷史中的主權與救恩計畫,並向世界宣告:耶穌的福音是普世性的、可信的、並且在聖靈的帶領下持續實現的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