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份專為研經與講道而整理的 〈馬太福音的文學手法〉完整指南。
一、馬太福音的整體文學風格:
「結構精巧、對稱鮮明、神學導向的敘事」
馬太不像馬可那樣強調動作,也不像路加那麼強調歷史細節。他最擅長的是:利用文學技巧,把耶穌塑造成新摩西、以馬內利的彌賽亞。
二、馬太常用的文學手法總覽
首尾呼應(Inclusio / Envelope Structure)
馬太最著名的技巧之一。
例子:
- 開頭:以馬內利 ── 神與我們同在(1:23)
- 結尾:我必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28:20)— 整卷書被“神同在”包起來。
- 耶穌的家譜從亞伯拉罕開始(太1),反映彌賽亞給萬民帶來祝福。
結尾的大使命指向萬民(太28)。
這是超典型的馬太文學技巧。
五大教訓(“新摩西五經”)── 結構上的文學手法
許多學者認為馬太刻意把耶穌呈現為「新摩西」,用 五次大教訓 呼應摩西五經。五大講論分別以「耶穌說完這些話」收尾:
- 登山寶訓(5–7章)
- 差遣講論(10章)
- 天國比喻講論(13章)
- 教會生活講論(18章)
- 橄欖山末世講論(24–25章)
文學形式呈現一個「新律法、新以色列」的新創造。
重複(Repetition)
馬太透過重複語句、重複情節來強調神學主題。
「不要害怕」在復活篇兩次出現(28:5,10)「去告訴門徒/弟兄們到加利利」重複兩次(28:7,10) 強化大使命是全書高潮。多次重複「為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1:22, 2:15, 2:17, 2:23, 4:14, 8:17, 12:17…)
這是馬太最明顯的特徵──“應驗神學”。
對稱(Symmetry)與平行(Parallelism)
馬太很常將事件成對、有序地安排。
例子:
- 兩次餵飽群眾(14章、15章) → 彰顯耶穌對猶太與外邦人的關懷
- 兩次風浪止息/海面神蹟 → 揭示耶穌權柄層層加深
- 兩個瞎子的故事(9:27–31;20:29–34) → 首尾呼應
- 許多故事成雙成對表達神學進展
馬太比其他福音書更「對稱化」。
插敘與對比(Intercalation / Contrast)
雖然馬可是 “三明治手法” 的代表,但馬太也用插敘與對比來強化訊息。
例子:
- 28:1–10(空墓) → 28:11–15(祭司的假消息) → 28:16–20(大使命)
真見證 vs. 假見證形成強烈對比。 - 希律 vs. 博士(太2)
- 天國子民 vs. 宗教領袖(太23)
對比是馬太神學的核心策略之一。
引用舊約──「應驗敘事」手法(Fulfillment Narrative)
馬太最獨特的文學特徵。
他不是隨便引用,而是用「敘事」呈現應驗。
- 耶穌幼年故事成為「新以色列史」:
- 出埃及 → 2:15
- 屠殺嬰孩 → 2:17–18
- 拿撒勒人 → 2:23
這些引用常帶有文學的、典型的 fulfilled pattern,而非歷史細節式引用。
敘事中的緊張張力(Tension)
馬太擅長用「害怕+敬拜」、「跟隨+疑惑」等張力讓人物更真實。
例子:
- 婦女「害怕又大大歡喜」(28:8)
- 門徒「拜祂但有人疑惑」(28:17)
這不是馬可的快速畫面,也不是路加的細膩史料,而是馬太刻意的情感張力。
象徵性地點(Symbolic Geography)
馬太用地點傳遞神學訊息:
- 加利利:外邦之地,新光照耀(4:15–16)→ 大使命起點(28:16–20)
- 山上:啟示之地──登山寶訓(5);變像(17);大使命(28)
- 耶路撒冷:拒絕與審判之地(23章、27章)
地點本身就是一種文學語言。
群眾與門徒的對比刻畫(Character Contrast)
馬太透過角色對比來建立神學主題:
- 群眾驚訝 → 門徒仍不明白 → 法利賽人敵對
- 外邦人信(百夫長、迦南婦人)→以色列人反倒不信
- 女人忠心 → 男門徒逃跑
這是敘事神學中的核心。
數字象徵(Symbolic Numbers)
馬太很會用象徵數字:
- 14 代(太1) → 大衛王的數字
- 3 次預言受難
- 7 個禱告請求(主禱文)
- 7 個比喻(太13)
這些安排都不是偶然。
三、總結:馬太福音的文學手法可簡述為一句話
馬太透過精緻的結構、重複、引用與對稱,刻意塑造耶穌為新摩西、彌賽亞,並向讀者展示:神藉著祂的同在與權柄,建立天國並差遣祂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