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穌時代,「彌賽亞」(Messiah, 希伯來文 māšîaḥ)對門徒與所有猶太人而言,是一個帶著極強烈、幾乎「單一方向」的政治意義的詞。門徒對「彌賽亞」的理解,與耶穌所要成就的真正「彌賽亞使命」有明顯差距。
以下將從 猶太經文背景、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文獻、歷史處境、門徒反應、耶穌矯正方式 五方面回答,使你能從學術與釋經角度完整掌握。
一、第二聖殿時期(耶穌時代)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普遍期待
當時猶太人的彌賽亞觀不是模糊的,而是高度政治化的:
1. 彌賽亞 = 大衛王的後裔,興起以色列(撒母耳下 7)
他會:重建大衛的國,恢復以色列獨立,推翻壓迫的外邦勢力(當時是羅馬)
✦ 2. 彌賽亞 = 帶來民族復興的領袖(詩篇 2, 72, 110)
這些詩篇在猶太會堂中常被視為「彌賽亞詩篇」:「列國要做祂的產業」(詩 2),「祂要使眾敵人跪拜」(詩 72),「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使仇敵作你的腳凳」(詩 110),這些經文深深塑造當時的彌賽亞想像。
✦ 3. 彌賽亞 = 從羅馬解放以色列的政治救主
猶太各大派別(法利賽人、奮銳黨、以色列百姓群眾)都期待:彌賽亞會推翻羅馬政權,使以色列復國。「從罪中救人」不是主流理解。
二、第二聖殿文獻中的彌賽亞圖像(Qumran、拉比文獻、以諾書等)
死海古卷、猶太伪经不能等同聖經,但能反映當時文化想像。其中指出:
1. 彌賽亞是「軍事解放者」
4QFlorilegium, Psalms of Solomon, 1 Enoch 等文獻都描繪:彌賽亞擊敗外邦,潔淨以色列,重建聖殿,執行政治審判
2. 奮銳黨甚至期待「武力性的彌賽亞」
他們相信:彌賽亞會帶領武裝起義。【例】路加 24:21 以馬忤斯的兩位門徒說:「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贖以色列民」=政治、民族性的解放。
三、門徒自己對「彌賽亞」的理解:極度政治化
門徒雖然跟了耶穌三年,但仍用「猶太常識」來理解彌賽亞:
1. 門徒爭論誰能坐大位(馬可 9:34;10:35–41)
既然彌賽亞要登基,門徒自然想:誰在祂復國時做宰相?誰做大臣?這反映門徒內在的彌賽亞圖像 —— 地上的政治王朝。
2. 耶穌被捕,彼得拿刀(約 18:10)
這非常關鍵:拿刀 = 典型彌賽亞革命想像。彼得相信彌賽亞革命即將開始。
3. 復活後仍問:「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徒 1:6)
這句話足以代表全體門徒的彌賽亞觀:耶穌 = 大衛王,復活 = 神力彰顯 → 時候到了,以色列國要復興 → 推翻羅馬?門徒完全不知道耶穌要建立的不是「地上的以色列國」,而是「神的國」。
四、彼得的「你是彌賽亞」(路 9:20)到底意味什麼?
彼得的認信其實是:「耶穌,你就是那位即將打敗外邦、恢復以色列榮耀的大衛王!」而不是:「你是為人類罪死而復活的救主。」,所以耶穌立刻「嚴嚴禁止」他們傳揚(路 9:21)因為:世人會誤會,門徒也誤會,若廣傳,會引發羅馬介入(如奮銳黨起義),會摧毀祂真正的使命(十字架)
耶穌緊接著教導:「人子必須受苦、被棄、被殺、第三日復活。」(路 9:22)這是耶穌刻意拆毀政治性彌賽亞觀。
✦ 五、耶穌的使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十字架救贖
耶穌所定義的彌賽亞身份包括: 受苦的僕人(賽 53), 為罪死的羔羊, 以愛與赦免勝過仇敵, 建立不是地上的國,而是屬靈的神國, 拯救的不只是以色列,而是萬國(路 2:32;徒 1:8)
這與門徒的政治期待完全衝突。
六、總結:門徒對「彌賽亞」的理解 vs 耶穌真正的彌賽亞
| 題目 | 門徒的理解 | 耶穌的真正身份 |
|---|---|---|
| 彌賽亞做什麼? | 推翻羅馬、復興以色列、建地上國度 | 捨命、赦罪、復活、帶來神國 |
| 救恩是什麼? | 民族解放 | 罪得赦免、生命更新 |
| 彌賽亞的方式 | 革命、武力、政治 | 十字架、愛、復活 |
| 彌賽亞的對象 | 以色列人 | 全人類、萬國 |
| 彌賽亞的榮耀 | 大衛王的恢復 | 十字架的順服與復活的大能 |
門徒的彌賽亞觀 = 政治性的,耶穌的彌賽亞觀 = 救贖性的。門徒需要三年、十字架、復活、五旬節聖靈的光照,才真正理解。
七、如果要一句話總結:
當時門徒認為「彌賽亞」是推翻羅馬、復興以色列的民族解放者;耶穌則揭示「彌賽亞」是為人類罪受苦、死而復活的救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