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特會能帶來更新與激勵,但若信仰只依附於「特會情緒」,就會失去持久力。正如費伊與史都華在《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中提醒的,屬靈生命需要建立在正確解經與持續的順服上,而非僅是情感經驗。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基督徒喜歡參加特會?」我們可以從心理、屬靈、社會與神學四個層面來探討。
一、心理與社會層面:人對「共同經驗」的渴望
人是群體性的存在。正如Charles Taylor在《A Secular Age》中所分析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個人化」與「世俗化」的時代,人們容易感到孤立與失根。在這樣的文化中,特會提供了一種「再共同化」的屬靈空間——讓信徒重新感受到自己是更大身體(教會)的一部分。
在音樂、講道、禱告與見證的共同經歷中,參加者體驗到「我們」的臨在(the presence of the ‘we’)。這種集體的屬靈氛圍對孤單、忙碌的現代信徒具有強烈吸引力。
二、屬靈層面:渴慕神的同在與更新
在聖經中,以色列人常有「上耶和華所定的節期」(如逾越節、住棚節)作為重申信仰與更新關係的聚集(參出12章、利23章)。現代的「特會」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一傳統——它成為屬靈生命的「集中營養」時間。
許多人平時在信仰生活中會感到疲乏或冷淡,而在特會中,透過集體敬拜、強烈的靈性氛圍與講員的信息,他們經歷所謂的「屬靈復興」(revival)。
這樣的經驗雖然不應取代日常的靈修,但卻常被視為屬靈生命的更新點(renewal point)。
三、神學層面:教會論與聖靈工作
根據《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一的開場主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上帝並認識自己」。特會的核心價值若正確對焦,就是幫助人重新認識上帝與祂的作為,並透過聖靈的感動進入悔改與委身。
加爾文也強調,聖靈是「真信仰的印證與燃點」。當信徒在特會中真實經歷聖靈的更新,那不是情感操弄,而是**教會作為聖靈團契(koinonia pneumatos)**的具體展現。
四、文化層面:宗教經驗的「現代形式」
如同Taylor指出的「現代宗教性」特徵——人尋求「真實的自我經驗」(the Age of Authenticity)。特會常被設計成能觸動人心、讓人「真實地感覺到神」的場域。這與早期教會在節期或聚會中經驗聖靈並無二致,只是表達方式更現代化。
五、可能的反思
雖然特會能帶來更新與激勵,但若信仰只依附於「特會情緒」,就會失去持久力。正如費伊與史都華在《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中提醒的,屬靈生命需要建立在正確解經與持續的順服上,而非僅是情感經驗。
總結
基督徒喜歡參加特會,因為:
- 渴望神的同在與更新(靈性動力)
- 尋求群體的連結與見證(社群歸屬)
- 回應聖靈的呼召與使命(教會論根基)
- 在世俗文化中重拾超越感(屬靈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