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好的、又帶著神學深度的問題 ——「為什麼北國以色列的國王幾乎全是壞的?」這不只是歷史現象,而是揭示了人心、權力與敬拜中心的屬靈真相。我們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理解: 歷史根源、宗教問題、神學意義、屬靈反思。
一、歷史根源:從分裂就埋下錯誤的根基
在所羅門死後(主前931年),王國分裂:北國: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南國:猶大(首都耶路撒冷)北國的創立者 耶羅波安一世 就奠定了一個錯誤的屬靈基礎:「耶羅波安造了兩個金牛犢,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王上12:28)
他在伯特利和但設立祭壇,立非利未人作祭司,目的是政治考量——怕百姓上耶路撒冷敬拜而回心轉向南國。從那一刻起:北國的信仰中心被取代,「政治維穩」凌駕於「屬靈忠誠」之上。 結果:整個國家失去了敬拜的正軌。聖經後來常用一句話評價每個王:「他行耶羅波安所行的惡,不離開他的罪。」(王上15:34;16:19;22:52 等)這句幾乎成了北國的「註冊罪名」。
二、宗教問題:假敬拜的連鎖效應
假的敬拜中心
北國沒有耶路撒冷聖殿,也沒有約櫃、祭司體系。他們自己造神像、改祭司、設節期。結果信仰變成外表相似、內裡腐敗的宗教替代品。
政權與宗教綁架
北國的王多數用宗教來鞏固政治:如暗利、亞哈家族建立與外邦聯姻(亞哈迎娶耶洗別),把巴力崇拜帶進以色列(王上16:31–33)。宗教成了「國家意識形態」,不再是敬畏神的約關係。
沒有大衛之約的約束
南國猶大仍有大衛的後裔作王(列王繼承有神約的延續),但北國是軍事政變、暗殺、篡位連環。全國19位王,9次政變。當政權不受約束,就走向暴力與自毀。
三、神學意義:神主權下的審判與恩典
雖然北國充滿邪惡,但神沒有放棄他們。
先知的呼喊
神仍差遣先知——以利亞、以利沙、何西阿、阿摩司——呼喚他們回轉:「以色列啊,你要歸向耶和華你的神,因你因自己的罪孽跌倒了。」(何14:1)這顯出:即使王敗壞,神仍渴望百姓悔改。
人心的頑梗
然而百姓跟隨國王,一起拜偶像。先知何西阿用痛苦的比喻描述:「他們心懷二意,現今要定為有罪。」(何10:2)神最終讓亞述滅亡以色列(主前722年),這不是神無情,而是醫治的審判——如同外科手術,必須割除壞死的部分。
四、屬靈反思:北國的悲劇是我們的鏡子
| 問題 | 北國的表現 | 我們的警醒 |
|---|---|---|
| 敬拜中心 | 拿政治取代神的主權 | 我是否讓成功或安逸取代敬拜? |
| 屬靈領袖 | 祭司被買通、無真信仰 | 我是否聽從世界的聲音多於神? |
| 約的信實 | 不守神的約,只追權勢 | 我是否仍活在神的約中? |
| 改革缺乏 | 無一王真正悔改 | 我是否只是修飾表面,不改心? |
北國的問題不是制度錯,而是心不敬畏神。「王壞,是因民心遠離;民敗,是因王不敬畏。」這是屬靈與政治交織的惡性循環。
五、總結:北國的歷史是警鐘,也是恩典的預告
「他們立君王卻不由我立;立首領我卻不認。」(何8:4)神透過北國的敗亡顯明:敬拜若偏離真神,再強盛的國家也必崩潰;政治的聰明若不受神掌管,最終成為愚昧;但即使如此,神仍為自己存留餘民(王上19:18)。
最後的希望不是在北國的任何王,而是在那位真正的王——基督耶穌,大衛的子孫,祂要建立永不敗壞的國度(賽9:6–7)。
結語
北國的故事不是歷史的悲劇,而是屬靈的警鐘:若敬拜錯了,政治、文化、道德都會崩潰。真正的「好王」不是靠能力或政策,而是能帶領百姓敬畏神、行公義、施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