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聖經語言學 + 新約背景 + 馬太/馬可脈絡 + 申命記之約主題,深度解釋馬可 4:12 中最令人困惑的句子:
馬可 4:12:「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表面上好像耶穌「故意不讓人悔改」,這與耶穌的使命方向(可 1:15、「悔改!」)矛盾。所以我們必須從 舊約背景、上下文、希臘文語法、聖殿審判主題一起解讀。
答案非常清楚: 這句話不是在描述「耶穌不願意赦免人」,✦ 而是在宣告 「以賽亞式的審判」正在施行。✦ 換句話說——這不是神阻擋人,而是人在持續拒絕中落入審判。以下分六個層面解釋。
Ⅰ. 馬可 4:12 引用的是以賽亞書 6:9–10(審判公式)
馬可引用的是:「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心蒙脂油…
恐怕他們看見…回轉…我就醫治他們。」(賽 6:9–10)以賽亞書 6 的背景不是:神不想赦免,神不准他們悔改,而是: 以色列長期硬心 → 神宣布「審判已經啟動」。
以賽亞不是去攔阻人悔改,而是把審判宣告出來 作為結果:「你們百姓已經聽不進去了,所以你們接下來將會『聽也聽不懂、看也看不見』。」因此馬可 4:12 與以賽亞 6 具有相同意義:
這是「審判性的任憑」,不是「禁止悔改」。
Ⅱ. 「恐怕」不是 lest 的阻止語氣,而是審判性諷刺(希伯來式反語)
希伯來先知書常用一種諷刺式反語法:「好像他們不知道我會醫治他們一樣。」(其實是在責備他們不願意回轉)
例子:申命記 32、阿摩司書、以賽亞書都用過這種語氣。希臘文 μήποτε 在此並非表示:耶穌怕他們悔改? 而是:
- 他們已經硬心到「連審判都聽不懂」的地步
- 一種先知式諷刺,指出「他們其實不會回轉」
因此可翻譯為:「他們現在就算看到也看不懂、聽見也聽不進去;他們不會悔改,也不會得赦免。」(語帶譏諷:他們自己造成的)
Ⅲ. 馬可 4 的主題不是「耶穌不給悔改」,而是「為什麼有人聽不懂?」(硬心 vs 開心)
馬可 4:1–20 的大主題:落在不同心田的種子= 不同反應的人。耶穌不是說祂不願意赦免,而是說:「有些人根本不願意聽、也不願意接受國度。」
因此耶穌的意思是:有耳朵的可以聽(4:9),如果人願意聽,就能領受,若硬心,就落入審判性的「聽不懂」,全章在解釋 人心的反應,不是耶穌的拒絕。
Ⅳ. 為什麼「比喻」會帶來「審判」?
因為比喻具有兩面性:對渴望神的人: → 比喻 = 啟示,對拒絕的人: → 比喻 = 審判。
比喻就像光:對想看的人 → 把東西照明,對拒絕光的人 → 反而成為遮蔽,因為他們轉過頭不看光
這在舊約是一個熟悉的概念:神的話語本身就是審判。(賽 55;耶 1)因此耶穌說比喻是為了:給願意的人更多光,給拒絕的人讓審判顯明(不是阻止他們)。
Ⅴ. 最大背景:耶穌在馬可福音中扮演「申命記式審判者」
馬可福音呈現:
- 宗教領袖正在拒絕耶穌(2–3 章)
- 他們企圖殺祂(3:6)
- 他們對神蹟視而不見
- 他們對救恩消息耳聾
因此耶穌引用以賽亞書的「審判經文」是: 審判宣告,不是禁止悔改, 是對「拒絕者」的審判, 不是對「願意聽」的人關閉赦免,因為馬可 4:34 馬上說:「祂私下將一切講給門徒聽。」願意跟隨的人不會被遮蔽,有那些 自我硬心 的人落入審判的狀態。
Ⅵ. 最重要的神學重點(濃縮總結)
. 這句話引用以賽亞書 6 的「審判公式」,不是耶穌阻擋赦免,而是宣告 以色列領袖已經硬心。,. 「恐怕」是一種希伯來式反語:意思是:「他們根本不願意回轉,也不會得到赦免。」
. 比喻有「啟示+審判」雙重功能,願意聽 → 明白,拒絕聽 → 更不明白(落入審判)。. 馬可整章主題不是耶穌限制人悔改,而是 人本身的心田決定聽或不聽。. 整卷馬可福音中,耶穌是用申命記式的「約典審判」來責備不信的以色列
因此正確理解是:「他們看不懂、聽不見」不是耶穌不讓他們,而是審判的結果。「恐怕他們回轉」是反諷的語句,表示他們根本不願意。 整句在強調:硬心的人總是看也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