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中的巴拿巴——全記錄與深入解析


巴拿巴(Barnabas)原名 約瑟(Joseph),是早期教會中最重要的領袖之一,被稱為:「勸慰之子(Son of Encouragement)」 —— 徒 4:36希臘文 huios paraklēseōs,意為擅於安慰、勸勉、建立人的人。他的事蹟遍布行傳 4、9、11、13–15 章。


1. 巴拿巴首次登場:慷慨捐獻(徒 4:36–37)

經文:巴拿巴… 賣了田地,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重點:他並非使徒之一,但極受尊重,自願賣地幫助窮人 → 初代教會的慷慨典範,與後面亞拿尼亞與撒非喇形成鮮明對比(徒 5)

神學意義:聖靈充滿的生命標誌之一:慷慨、無私,巴拿巴立刻被社群視為「可信任的人」

2. 接納剛信主的保羅(掃羅)(徒 9:26–28)

掃羅剛信主時,全耶路撒冷教會都害怕他,認為他是假裝的。經文:惟有巴拿巴 接待他,並帶他去見使徒。重點:巴拿巴是第一個真正相信保羅悔改的人,他替保羅作見證,使保羅得以進入教會

神學意義:沒有巴拿巴,就沒有後來的保羅。巴拿巴是「伯樂一般」的屬靈眼光,願意看見上帝在別人身上的工作。

3. 安提阿復興的關鍵人物(徒 11:19–24)

福音傳到安提阿,許多外邦人信主;耶路撒冷差遣巴拿巴前往。經文:巴拿巴「看見上帝的恩」便「勸勉眾人」(徒 11:23)

重點:巴拿巴是正式受差派的巡察使者(類似今日的區議長/監督),他有洞察力,能分辨是否是真正的聖靈工作,他的出現強化了安提阿教會的根基

聖經評價:「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 徒 11:24(新約中少見如此高的個人評語)

4. 將保羅找來一起牧養安提阿(徒 11:25–26)

經文:他(巴拿巴)往大數去找掃羅… 帶他到安提阿。重點:巴拿巴願意找回被忽略的保羅,他願意與保羅「共同牧會」,而不是自己做大。歷史意義:安提阿成為 第一個外邦主導的教會,更是 第一个把信徒稱為「基督徒」 的地方。


5. 巴拿巴與保羅被按立為宣教士(徒 13:1–3)

經文: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重點:是「聖靈」直接點名,初代教會史上第一次有計畫的宣教行動,原先的領袖次序是「巴拿巴→掃羅」(徒 13:2)神學意義:巴拿巴是早期宣教的發起者之一,是保羅的「屬靈帶領者」。


6. 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領袖(徒 13–14 章)

起初由巴拿巴帶頭,後來因保羅講道恩賜凸顯,帶領權逐漸轉給保羅。

小島居比路(巴拿巴老家)

巴拿巴與保羅對付術士以呂馬(徒 13:8–12),這裡第一次出現「保羅」這個名字(徒 13:9)

路司得事件

當地人誤認他們為神:保羅像希耳米(雅典的使者之神),巴拿巴被稱為「宙斯(Zeus)」——可能因外表較有威嚴。這顯示巴拿巴在當地人眼中是較具權威感的人。


7. 耶路撒冷大會(徒 15章):外邦人不必行割禮

巴拿巴與保羅作見證–他們述說外邦人如何悔改、得聖靈。巴拿巴的份量,使教會願意聽他們的見證。
結論—外邦人不需要行割禮,成為教會的普世共識→ 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8. 與保羅的爭執與分離(徒 15:36–41)

爭議:

是否應該帶馬可一起出發?巴拿巴:願意給馬可再一次機會,保羅:認為馬可第一次離隊,不可靠,結果兩人「激烈爭吵(paroxysmos)」→ 分兩隊:巴拿巴帶馬可回居比路,保羅帶西拉走敘利亞、基利家

神學意義:
  • 巴拿巴的性格:溫和、包容、有耐心
  • 教會史上第一次「平行宣教隊伍」
  • 使福音能「倍增式傳開」

後來保羅承認馬可是「有用的」(提後 4:11),顯示巴拿巴的眼光是正確的。


9. 行傳之外的線索(簡短補充)

新約其他書卷提到: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 4:10),保羅尊敬巴拿巴(林前 9:6)


巴拿巴的人物特質

特質經文依據
慷慨、犧牲奉獻徒 4:36–37
會接納人徒 9:27、徒 11:25–26
善於勸勉(名字本意)徒 11:23
好人、被聖靈充滿、有信心徒 11:24
福音宣教的先鋒徒 13–14
願意承認別人的恩賜(讓位給保羅)徒 13:9 以後順序為保羅先
保護軟弱的同工(馬可)徒 15:39
受到教會高度尊重徒 15

總結:巴拿巴是初代教會最重要的屬靈領袖之一

他不是最耀眼的那位,但:是「提攜者」,是「橋樑者」,是「和好者」,是「鼓勵者」,是「發掘人才者」,沒有巴拿巴,就沒有後來的保羅、也沒有成熟的馬可。他的生命是教會牧養、門徒訓練、宣教事奉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