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神學裡有些概念看起來矛盾,但聖經卻同時教導?

  • 神是超越又內在
  • 神是三而一、一而三
  • 神是慈愛又公義
  • 神主權掌管萬有,但人仍有責任
  • 基督是完全的神,又完全的人
  • 神是不可見的,卻在歷史中顯現
  • 基督既已戰勝邪惡,邪惡卻仍存在

這些對我們有限的理性而言,看來都像「矛盾」。但改革宗神學(加爾文、巴文克、范泰爾、巴特等)提供的答案非常深刻:


一、神學中的「矛盾」不是矛盾,而是「奧祕中的張力」

改革宗神學一向承認:有限的理性無法完全包住無限的神。因此,我們遇到的不是邏輯矛盾(contradiction),而是「奧祕中的張力」(mystery in tension)。巴文克說得非常精準:基督教信仰不是矛盾的,而是奧祕的。(Bavinck, Reformed Dogmatics)「奧祕」並不是「無稽之談」,而是:有限的心智無法完全測度神如何同時成全多個真理。


二、邏輯矛盾(contradiction) vs. 上帝啟示中的張力(mystery)

類別矛盾(contradiction)奧祕(mystery)
本質互相否定互相補足但超越理解
是否理性可理解?不可能部分可理解但非完全
是否同時為真?不可可以
例子A = 非 A神是三又是一

所以:

  • 「耶穌是神又是人」=奧祕,不是矛盾
  • 「神掌權、人負責」=張力,不是矛盾
  • 「神超越又內在」=雙重真理,不互相否定

就像光是粒子又是波,我們不因此否認光的真實性。


三、改革宗如何處理神學張力?

改革宗的原則是:凡聖經同時教導的,就算我們不完全理解,也要同時接受。

加爾文說:神所啟示的,我們就用敬虔之心接受;神未啟示的,我們就不擅自推論。(《要義》卷一)他拒絕用人的邏輯削弱聖經的兩邊真理。


四、為什麼神學必須容許張力?

因為神本身就超越我們的理性,而祂向我們啟示的真理,很多是我們有限心智「看得見其中一邊」但無法完全看透全貌的。

例如:

  • 三一神不是三個神,也不是一個神的三種形態
  • 基督兩性一位不是 50% 神 + 50% 人
  • 預定與自由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神的主權完全成立,人責任也完全成立
  • 神的公義與慈愛不是互相削弱,而是在十字架上同時彰顯

改革宗神學強調:當有限遇到無限,張力是必然的,不是錯誤。


五、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矛盾」?

因為理性是有限的,而神自己是無限的。用巴文克的語言:當無限的神彎下身來對有限的人說話,我們能聽得懂的只是神聖真理的「壓縮版」。

當神以人的語言啟示祂自己時:真理是完整的,理解是有限的,張力是必然的


六、信心如何面對神學中的張力?

改革宗告訴我們三個態度:


敬畏(Reverence)

神是超越的,我不可能全懂。不懂不是信仰的失敗,而是敬畏的起點。加爾文說:人真正的智慧是:認識神,也認識自己的有限。


順服啟示(Submission to Revelation)

神怎麼說,我就怎麼信。即使我不能完全理解,我仍信祂不會自相矛盾。


在基督裡看見真理的統合(Christ as the center of unity)

所有看似矛盾的神學真理,在基督裡都得以調和:公義與慈愛 → 在十字架上相遇,主權與自由 → 在救恩中同時成立,超越與內在 → 道成肉身中完美體現,無限與有限 → 耶穌成為橋樑,隱藏與啟示 → 基督是神的完全表達,基督是所有矛盾中「最高的統一」。


七、最後:如何在日常信仰中活出這種神學的智慧?

基督徒可以用三句話總結:我不全懂,但我相信啟示是真實的。 我有限,但神無限。張力不是矛盾,而是被呼召去敬畏、順服與仰望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