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倫理教導(饒恕)與現實世界的公義需求(懲罰與自衛)(中)

總結來說:聖經中對基督徒的「饒恕」教導,主要的著眼點和強制性,集中於生活上的私人恩怨、傷害和人際衝突,而非取代法律體系對公眾犯罪的懲罰。


饒恕的界線與焦點

我們可以將聖經的饒恕分為兩個層次來理解其目的:

1. 核心焦點:個人恩怨與關係修復 (Forgiveness as Personal/Relational)

聖經中要求基督徒「饒恕」的經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情況:

  • 個人之間的冒犯: 例如,兄弟七十個七次的饒恕(馬太福音 18:21-22),即無限次的饒恕。這明顯適用於日常生活中關係中的衝突、言語上的傷害、小額債務或人際背叛
  • 消除怨恨: 這些教導(例如,「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 6:14)的目的是保護信徒的心靈,避免他們被怨恨和苦毒控制,確保他們能保持與上帝的良好關係。
  • 私人債務: 「饒恕我們的債,如同我們饒恕欠我們債的人」(主禱文),這裡的「債」多指道德或金錢上的私人虧欠

2. 界線區分:公眾犯罪與社會公義 (Justice as Public/State)

聖經對需要國家介入的嚴重公眾犯罪,則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

  • 國家權柄的確立: 《羅馬書》13 章明確指出,懲罰作惡者(即犯罪者)是國家和法律體系的職責,而不是基督徒個人的私權。國家「不是徒然佩劍」,其權柄來自上帝。
  • 罪行的定義不同: 偷竊、謀殺、強姦等行為不僅傷害了個人,也破壞了社會的公共秩序和安全。饒恕受害者的心靈並不能恢復社會秩序。因此,對這些行為的處理權力必須交給法律體系。
  • 耶穌的順從: 耶穌雖然被非法定罪,但祂順從了羅馬的法律權柄。祂的教導和使徒的教導都要求信徒尊重法律和掌權者,即使是在不公義的情況下(除了當政府要求信徒違背上帝的命令時)。

饒恕:讓受害者的心靈得自由與翻篇

許多心理學家、神學家以及經歷過創傷的人士都同意:饒恕(Forgiveness)是讓受害者心靈從創傷和怨恨中解放出來的最關鍵步驟。將饒恕視為「讓這頁翻篇」和「真正的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

1. 饒恕如何帶來心靈的自由?

當傷害發生時,受害者往往會經歷一連串痛苦的情緒:憤怒、怨恨、復仇的慾望、無助感,以及對傷害者的持續情緒連結

  • 打破怨恨的鎖鏈: 怨恨(Resentment)就像鎖鏈,將受害者與加害者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當一個人不斷重溫過去的傷害並渴望報復時,他/她的情緒健康、能量和注意力都還被傷害者控制著。
  • 重獲內在主權: 饒恕是一種內在的、主動的決定。它不是忘記,也不是原諒加害者的行為,而是單方面決定放棄對傷害者的怨恨和報復的權利
  • 焦點轉移: 透過饒恕,受害者將生活的焦點從「過去的傷害」和「傷害者」轉移到「我自己的康復和未來」。這是一種對自己情緒健康的主權宣告。

2. 饒恕是「翻篇」與「治療」的關鍵

(1) 翻篇(Move On)
  • 不再成為囚徒: 如果沒有饒恕,受害者即使在物理上遠離了加害者,他的心靈仍被過去的創傷所囚禁。饒恕是打破這個心靈監獄的鑰匙。
  • 開啟新篇章: 饒恕並不等於「和解」或「恢復關係」。它可以是單方面進行的。它意味著:「我選擇讓這件事情不再定義我的人生。」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翻篇。
(2) 真正的治療(Healing)
  • 生理與心理效益: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的怨恨和憤怒會增加皮質醇(Cortisol)等壓力荷爾蒙,提高心臟病、高血壓和焦慮的風險。饒恕可以顯著降低壓力水平,改善身體健康和心理幸福感。
  • 重建信任: 饒恕的過程,幫助受害者承認痛苦,處理痛苦,最終將痛苦轉化為力量,並為未來重建信任和健康的關係(即使不是與加害者)。

3. 饒恕與公義的平衡

雖然饒恕是心靈治療的關鍵,但我們必須重申之前討論的:

  • 饒恕 不是 免除後果: 饒恕是心靈的決定,並不取代法律的責任。一個饒恕了強盜的受害者,仍然希望法律體系能將強盜關進監獄,以保護社會。
  • 公義是社會的治療: 如果沒有法律伸張公義,社會將陷入混亂,受害者將沒有安全感,這會阻礙他們的康復。因此,饒恕治療個人,公義治療社會。

結論:

從心理學和神學角度來看,饒恕確實是受害者心靈獲得自由、實現深度治療和翻開新頁的必要條件。 雖然公義(懲罰)能帶來社會的秩序感,但只有內在的饒恕才能讓受害者真正放下怨恨的重擔,重拾幸福的主導權。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總結:

範疇責任歸屬聖經的態度
私人恩怨個人(受害者)必須饒恕,以求心靈自由和與上帝和好。
法律犯罪國家(法律體系)必須伸張公義,施予應有的懲罰。

基督徒的責任是在私下實踐饒恕,但在公共領域支持公義的法律體系。這兩者是平衡的,饒恕並不免除犯罪者應負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