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本質(Being)是永恆不變的,但祂的關係(Relation)和反應(Response)則是動態且會改變的。上帝永恆不變的是祂對公義和愛的關切,但祂對人類歷史具體事件的反應是真實且靈活的。——-約書亞・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


約書亞・赫舍爾的先知神學與上帝的感情

猶太神學家約書亞・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在其鉅作《The Prophets(先知神學)》中最核心、最具爭議性的貢獻:上帝的病痛(Divine Pathos)。赫舍爾的確賦予了上帝強烈的情感和回應性,但他的目的並非簡單地將上帝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而是為了深化對盟約(Covenant)本質的理解。


一、 赫舍爾的論點:上帝的病痛(Divine Pathos)

赫舍爾認為,要理解以色列先知的信息,就必須接受先知所描繪的上帝是:

  1. 會感受的上帝(A Feeling God): 上帝不僅是永恆、全知、全能的理性存有,祂更是擁有豐富情感的位格。祂會經歷憤怒、悲傷、嫉妒、失望,以及最主要的——愛和憐憫。
  2. 回應性的上帝(A Responsive God): 赫舍爾強調,上帝不是一座靜止的山峰,祂的行動和感受會被人類的行為所觸動。當以色列人犯罪或受苦時,上帝會感到「病痛」(Pathos),這種病痛是祂對人類不義的神聖情感反應
  3. 超越理性: 赫舍爾指出,先知神學的重點不在於討論上帝的「存在(Being)」,而在於討論上帝的「關切(Concern)」。這種關切是上帝藉著情感、而不是邏輯來進入人類歷史的唯一途徑。

二、 赫舍爾會不會將上帝擬人化?

赫舍爾承認他的語言具有「擬人化」的性質,但他為此辯護,認為這是一種必要的、更深層次的表達。

  • 表層的擬人化(否認): 赫舍爾否認將上帝描繪成一個具有人類生理和心理弱點的實體。他清楚地區分了**「擬人行為」(Anthropomorphic action)(如上帝的手、上帝的行走)和「擬人情感」(Anthropopathic feeling)**(如上帝的愛、上帝的痛)。他認為先知主要使用的是後者。
  • 深層的擬人情感(接受): 赫舍爾認為,先知使用情感語言,是描述上帝與人建立盟約關係唯一真實方式。如果上帝是冷漠、無情的,那麼祂與以色列的盟約就只是一項冰冷的法律契約,無法解釋先知那種撕心裂肺的呼喊和對上帝「心碎」的感受。

結論: 赫舍爾的目標不是使上帝變得像人,而是透過描寫上帝的回應性,使人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進入與上帝的立約關係


三、 與上帝永恆不變的神格特質(Immutability)的矛盾?

這是赫舍爾神學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傳統神學認為上帝是**永恆不變(Immutability)**的,即上帝的本質、屬性和計畫不會改變。

1. 傳統神學的觀點:

  • 傳統認為,上帝的情感也是永恆不變的。上帝的愛和憤怒並非像人一樣瞬息萬變,而是其本質恆久的展現。上帝的「改變心意」只是人類視角對上帝在不同情境下適用其不變的公義和憐憫的描述。

2. 赫舍爾的回應:

  • 赫舍爾實際上是**挑戰了(或重新定義了)**傳統的永恆不變性概念。
  • 他認為,如果上帝完全不變,那麼人類的自由意志、祈禱和道德行為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我們的行為對上帝的感受和行動沒有任何影響,那麼盟約就淪為虛假。
  • 赫舍爾主張,上帝的本質(Being)是永恆不變的,但祂的關係(Relation)和反應(Response)則是動態且會改變的。上帝永恆不變的是祂對公義和愛的關切,但祂對人類歷史具體事件的反應是真實且靈活的。


區分「本質」(Being)與「關係」(Relation)的細節詮釋

神學中最深奧且最具爭議性的問題之一。這句關於上帝本質的不變性關係的動態性之間的區分,是試圖調和《聖經》中兩種看似矛盾的上帝形象:

  1. 形而上的上帝: 哲學和傳統神學強調的,永恆不變、超越時間、完全自足的上帝(如:瑪拉基書 3:6)。
  2. 啟示的上帝: 先知和歷史書描寫的,會後悔、會憤怒、會憐憫、會與人互動的上帝(如:出埃及記、約拿書)。

赫舍爾的觀點(以及與其相似的開放神論進程神論)試圖在不否認上帝神性的前提下,解釋這種動態。我們用一個類比來詳細解釋這兩種特性是如何共存的:

1. 永恆不變的「本質」(The Unchanging Being)

上帝的「本質」(Being)是指上帝作為上帝的屬性,這些屬性是獨立於世界不受時間影響的。

特性意涵例子
聖潔上帝絕對沒有罪惡,永遠是道德標準的極致。永不改變: 上帝不會變得邪惡,也不會突然接受罪惡。
信實上帝永遠遵守祂的應許,言出必行。永不改變: 上帝對盟約的承諾永遠是堅定的。
上帝的本質就是愛。永不改變: 上帝不會變得冷漠或沒有愛。
全能/全知上帝的能力和知識是無限的。永不改變: 上帝不會忘記任何事,也不會失去力量。

結論: 上帝的本質是祂的DNA 或核心屬性,這些屬性是完全、穩固和永恆的。人類的行為無法使上帝改變祂的本性


2. 動態改變的「關係」和「回應」(The Dynamic Relation and Response)

上帝的「關係」(Relation)和「回應」(Response)是指上帝進入人類時空和歷史的行為。這些行為是有時序性且會根據人類的自由意志和行動而調整

特性意涵例子
病痛(Pathos)上帝的情感表達是對人類的行動作出的真實反應。當人悔改時,上帝的會表達為「憐憫」;當人悖逆時,祂的聖潔會表達為「憤怒」。(祂的本質愛與聖潔不變,但表達方式改變了)
後悔《聖經》記載上帝「後悔」降災(如:約拿書中的尼尼微)。關係改變: 這不是說上帝的本質改變了,而是因為人類的條件(尼尼微人的悔改)發生了變化,所以上帝對這個新條件採取了與原計畫不同的行動(收回懲罰)。
盟約互動上帝對以色列的祝福或審判是根據以色列人是否遵守盟約而發生的。動態參與: 上帝沒有被動地等待歷史,祂根據人類的自由選擇,動態地調整祂在歷史中的介入方式

結論: 上帝的「關係」是動態的,因為祂選擇與人類進行真實的互動。如果人類的行為對上帝毫無影響,那麼祈禱、悔改和道德選擇都將是無意義的。


最終的理解:一位「關切」的上帝

赫舍爾的觀點,最終是為了強調:上帝是關切的(A God of Concern)。祂不是一個冷漠、遙遠的哲學概念,祂是真正投入人類歷史,與祂的子民共同經歷痛苦和喜樂的位格。用一個日常比喻:本質不變: 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是永恆不變的(本質)。回應動態: 當孩子取得成就時,父親會表現出喜悅和讚賞;當孩子做錯事時,父親會表現出失望和憤怒

父親的(本質)始終如一,但他的情緒和行動(回應)會根據孩子的行為而改變。赫舍爾認為,這種動態性不僅沒有削弱上帝的神性,反而使上帝的愛和公義更具現實意義親密性

結論:

赫舍爾並沒有全盤否定上帝的永恆性,但他堅持認為,上帝的不變性必須在祂有感情、會回應的盟約關係中得到修正和理解。祂的愛與公義的本質是永恆的,但祂對待人類具體事件的情感表現行動方向是會根據人的反應而調整的。對赫舍爾而言,一個「會受傷、會感受」的上帝,才是真正在乎人類,真正值得先知和信徒去回應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