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教會與宣教史的痛點——為什麼保羅當年建立的城市教會,如今在許多地方幾乎看不見基督教的存在?這問題需要從歷史、社會、文化、宗教與屬靈層面綜合分析。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並結合學術與神學觀點說明:
一、歷史與政治的變遷
保羅宣教的主要地點包括:安提阿、以弗所、哥林多、帖撒羅尼迦、腓立比、加拉太地區等。這些城市原本是羅馬帝國重要的都會中心,後來經歷:
- 伊斯蘭征服(7世紀以後):東地中海地區(如小亞細亞、敘利亞、北非)由拜占庭基督教帝國轉為穆斯林統治。基督徒逐漸成為少數群體,許多教會被改為清真寺。
- 奧斯曼帝國時期(15–19世紀):基督教信仰雖被容忍,但受限於「受保民」(dhimmi)身份,導致信仰逐步式微。
- 現代民族國家興起:世俗化與民族主義取代宗教作為社會凝聚力。特別是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1923),推行激進的世俗化政策,使古老的基督徒社群幾乎消失。
二、文化與宗教的轉化
根據 Charles Taylor 在《A Secular Age》中指出,西方的宗教衰退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文化想像(social imaginary)的改變——人們不再需要以上帝為世界的中心,而是以「內在框架」(immanent frame)理解意義與價值。
這種趨勢也影響東方,當基督教失去文化對話與本地化能力時,它容易被視為外來宗教,而非本地生活的一部分。
三、教會內部的腐敗與分裂
歷史顯示,教會內部的權力鬥爭、神學爭論與世俗化削弱了見證力。
- 如 John Dominic Crossan 在《God and Empire》中強調,早期基督教原是對抗帝國暴力與不公的「上帝國運動」。
- 當教會與政治權力過度結合,信仰被制度化、權力化,福音的本質被掩蓋。
- 保羅宣講的「在基督裡的新生命與平等」(加3:28)逐漸被階層與儀式取代。
四、屬靈層面的反思
改革宗神學家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指出:
真智慧是「認識上帝與認識自己」。當教會失去對上帝的敬虔,信仰變成傳統與文化遺產時,靈命便衰退,最終導致信仰的凋零。
五、神學的啟示視角
Ben Witherington III 在《Biblical Theology》中提醒,整本聖經的神學是一條「進展的啟示」(progressive revelation)。
換言之,歷史中信仰的興衰不代表上帝的缺席,而是:
- 神在不同時代呼召新的群體承接使命;
- 教會被呼喚不斷「悔改、回歸」原初的福音核心;
- 正如《啟示錄》所說:「要回想你起初的愛心在哪裡」(啟2:4–5)。
六、當代的盼望
雖然保羅的宣教城市如今信仰凋零,但神的國度仍在全球擴展。
亞洲、非洲、南美洲的教會正在成為新的福音中心。教會的重心從地理上轉移,但屬靈的生命仍在延續。
總結
保羅宣教地信仰衰落的原因可歸納為:
- 政治與戰爭造成的歷史轉折;
- 宗教文化的轉化與本地化失敗;
- 教會內部的世俗化與分裂;
- 屬靈生命的冷卻;
- 但神的救恩計畫仍在全球延續。
《保羅三次宣教旅程主要城市與現今狀況對照表》──結合《使徒行傳》13–21章經文、考古學研究、與當代宗教地理資料。
一、第一次宣教旅程(約西元 46–48 年)
《使徒行傳》13:1–14:28
古代城市 | 經文出處 | 歷史背景與考古資料 | 今日城市 / 國家 | 當前宗教狀況 | 屬靈省思 |
---|---|---|---|---|---|
安提阿(敘利亞) | 徒13:1–3 | 保羅與巴拿巴在此蒙差遣,是早期外邦宣教中心。考古有多處教堂遺跡。 | 土耳其南部 Antakya(原安提阿) | 90%以上為穆斯林;古教會已毀於地震與戰亂。 | 教會若失去宣教熱誠,便失去「差遣」的靈。 |
撒拉米 / 帕弗(賽普勒斯) | 徒13:4–12 | 巴拿巴故鄉。發現古基督徒墓碑與拜占庭教堂遺址。 | 賽普勒斯共和國 | 約七成為希臘正教徒,信仰活躍。 | 神的福音仍保留見證。 |
彼西底的安提阿 | 徒13:14–52 | 羅馬殖民城市,保羅講道後猶太人迫害。遺址保存良好。 | 土耳其中部 Yalvaç 附近 | 伊斯蘭為主,無教會活動。 | 福音曾興旺之地,成為荒涼廢墟。 |
以哥念(Iconium) | 徒14:1–7 | 多人信主,後遭暴動。古拜占庭教堂遺址尚存。 | Konya(土耳其) | 蘇非派重鎮,幾乎無基督徒。 | 宗教熱誠若非建基真理,易變狂熱。 |
路司得(Lystra)與特庇(Derbe) | 徒14:6–21 | 保羅在此被石打。出土碑文提到「宙斯祭司」。 | 土耳其中南部 | 無教會,為伊斯蘭地區。 | 殉道者的血曾在此灑下——提醒信仰的代價。 |
二、第二次宣教旅程(約西元 49–52 年)
《使徒行傳》15:36–18:22
古代城市 | 經文出處 | 歷史背景與考古資料 | 今日城市 / 國家 | 當前宗教狀況 | 屬靈省思 |
---|---|---|---|---|---|
腓立比(Philippi) | 徒16:11–40 | 羅馬殖民地,保羅在此建立歐洲首間教會。遺址有大教堂與獄址。 | 希臘 Kavala 附近 | 希臘正教為主,仍保留「呂底亞教堂」。 | 福音進入歐洲的起點——神開人的心門(徒16:14)。 |
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 | 徒17:1–9 | 當時商業港口。出土多封早期基督教銘文。 | 希臘 Thessaloniki | 希臘正教信仰根深蒂固。 | 忍受逼迫仍存信心(帖前1:6)。 |
庇哩亞(Berea) | 徒17:10–14 | 以「查考聖經」著稱。現存「庇哩亞紀念堂」。 | 希臘 Veria | 小型正教社區仍存。 | 真信仰建立於勤讀聖經與思辨精神。 |
雅典(Athens) | 徒17:15–34 | 保羅在亞略巴古辯證真神。現存講道石碑。 | 希臘 雅典 | 名義上正教國,實際世俗化嚴重。 | 知識豐富卻靈性貧乏,是今日歐洲的寫照。 |
哥林多(Corinth) | 徒18:1–18 | 商業繁榮,出土「哥林多會堂碑」。 | 希臘 Corinth | 正教會存在,信仰活躍但受世俗挑戰。 | 「十字架的道理」仍對文化驕傲構成挑戰。 |
三、第三次宣教旅程(約西元 53–57 年)
《使徒行傳》18:23–21:17
古代城市 | 經文出處 | 歷史背景與考古資料 | 今日城市 / 國家 | 當前宗教狀況 | 屬靈省思 |
---|---|---|---|---|---|
以弗所(Ephesus) | 徒19章 | 亞細亞首府,戴安娜神廟所在地;出土多座早期教堂。 | 土耳其 Selçuk 附近 | 伊斯蘭為主,教會幾乎消失。 | 主對以弗所說:「你離棄了起初的愛心」(啟2:4)。 |
馬其頓、希臘各城(重訪腓立比、哥林多) | 徒20:1–3 | 加強教會信心並收奉獻。 | 希臘北部與中部 | 教會仍存。 | 教會之間的連結是保羅牧養的核心。 |
特羅亞(Troas) | 徒20:6–12 | 保羅講道至半夜,青年猶推古墜樓復活。遺址可見早期禮拜堂。 | 土耳其西北 | 伊斯蘭為主。 | 神的話語帶來生命之復興。 |
推羅、該撒利亞 | 徒21:3–8 | 海港城市;腓利的家成為信徒聚會處。 | 以色列 Tyre、Caesarea | 以色列境內,基督徒少數;多為穆斯林與猶太人。 | 信徒在逼迫前仍彼此守望禱告。 |
耶路撒冷 | 徒21:17 | 教會母城,保羅帶奉獻歸回。 | 以色列 Jerusalem | 三大宗教聖城。 | 神的救恩從此向列國開放。 |
四、總結觀察
主題 | 歷史變遷 | 神學意涵 |
---|---|---|
福音中心的轉移 | 從安提阿 → 小亞細亞 → 希臘 → 羅馬 → 全球 | 神國不受地理限制,歷史興衰屬神計畫的一部分。 |
信仰的流失 | 早期繁榮地區(今土耳其、敘利亞)幾乎無教會 | 提醒我們守護信仰生命,而非依賴制度。 |
見證的延續 | 少數地區(希臘、賽普勒斯)仍存古老教會 | 神的話永不止息(賽55:11)。 |
屬靈的挑戰 | 政治權力、宗教迫害、文化世俗化 | 「十字架的愚拙」仍是世人的絆腳石(林前1:23)。 |
屬靈結語
「他們說這人擾亂天下」(徒17:6)——但這擾亂的力量,是使歷史翻轉、使萬民得救的福音。
保羅的足跡如今多為廢墟,但那被釘十字架、又復活的基督仍在建造祂的教會(太16:18)。今日教會被呼召,不是懷舊昔日榮光,而是繼續成為「安提阿」——差派、宣講、見證的群體。